《大学》是四书之一,通过所学的《大学之道》如何理解“大学的宗旨”?

2024-11-24 19:02: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是第一个纲领,主要强调的是自我启蒙。儒家找到了一种面对世界的佳善方式就是“明明德”。。《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了将人性内在的光辉发扬出来,进而培养更光辉的人性,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侵蚀,这样才能把每个人心里所有的光明德行激发彰显出来。在我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以一种自我的启蒙, 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

那么如何完成明明德的实践呢?

《大学》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首先要明白的是“知止”从何而来,就是从明德才能有知,不管是知道自己的存在,还是知觉外物,明白事理,一切都从自身的明德而来。有一个例子很容易明白这两者的区别,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撞到墙了停下来,是止;但是正常人看见眼前有墙,自然就停止脚步了,不必撞到才知道。知止从何而来?因德故止,由明故知。孟子说, 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是从这一道理引申而出的。人可以从外物的阻碍之中,察觉自我的限度;也可以从自己内心的为与不为之中,逐渐建立自我。自古以来的文明自觉,都是从这一步的立戒生规开始的。儒家的弟子之学、佛门的戒律,乃至摩西十诫,都是不要干什么不要干什么...........意思也都是在这里。理解了知止,之后的过程就比较清晰了,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明德得其明,才是明明德,有此一明,后文就接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事物的本末始终,正是需要明德之明,才能了然。唯如此,人方能知所先后,这就是大学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