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皇权地位的。朱元璋上位之后,就制定的立储的规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不仅如此,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之后,还把其他的儿子都奉为藩王,在周边保护皇帝的统治,不经召见不得进京。朱元璋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藩王不争夺皇权做打算的。
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又是马皇后的儿子,自然是十分得朱元璋的宠爱的,所以朱元璋就立朱标为太子,但是朱标三十多岁就英年早逝了。可是朱元璋自己定的规矩又不能破,虽然是朱棣再有能力,也不能排到他,所以朱元璋就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假如说朱元璋没有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是立老二为太子,那么老三可能会想着,老大没了就立老二,那老二没了是不是就可以立老三了。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藩王可能是会相互残杀的,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自然不希望这样的局面发生,所以朱元璋是不会在其他几个儿子中间选择立储人员的。因此,朱元璋才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作为朱棣的父亲,自然是了解朱棣的为人的。在这几个儿子中,数朱棣的能力最强,但是这种最强有时候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朱棣心狠手辣,假如他上位,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势必会诛杀其他皇子皇孙,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上,朱元璋已经想到了这一点,还给朱允炆安排了退路。但是靖难之役还是发生了,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因为朱棣是个藩王,如果立他为皇上就开启了藩王也能当皇上的先例,其他藩王容易有骚乱之心,也容易引起各个藩王争夺皇位的心。
因为在古代,出身十分重要,立太子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合乎礼制,明朝一定要立嫡长子作为皇帝,所以朝廷很看重嫡庶之分,如果立朱棣的话就是不合礼制。
因为朱元璋更喜欢自己的孙子。当时朱元璋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间,选择了朱允炆,他认为朱允炆可以当好皇帝。
因为朱元璋认为朱棣的杀伐心太重,虽然非常适合打江山,但是却不适合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