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郭嘉能活到60岁,那么赤壁之战很大可能是曹操取胜。孙刘联盟会被郭嘉搅混。从荆州投降的蔡瑁蔡和不会被曹操错杀(参考蒋干中计),周瑜说过若有蔡瑁在的话他不一定能胜。还有苦肉计也能被郭嘉识破,黄盖是东吴的老将领,怎么会有二心。如果赤壁之战曹操取胜,南方士族肯定会支持曹操。因为孙权在江东也没有绝对的统治,士族对孙的统治也有不满的地方。江东纳入曹操的版图之后刘备根本没有和曹操抗衡的能力,刘备在新野才能驻多少兵马,估计一个夏侯淳就能把刘备办了。那么三国的统一会提前,曹操也会因此登基成为皇帝。郭嘉再帮助曹操稳定国家的大局,实施新政降低士族影响力,提拔寒士子弟。到了曹丕当皇帝后就没有司马家的事了。魏国会成为一个时间长的朝代,没有后面的晋,没有五胡乱华……
我想如果郭嘉不死,曹操一定可以统一全国。郭嘉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帮助曹操打败了袁绍袁术吕布等重要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是曹操最看重和最信赖的的谋臣。赤壁之战时,如果郭嘉还活着,曹操即使不听其他人的话,但是他一定会听郭嘉的建议,纵使不赢也不会败得如此惨,有郭嘉在身边,曹操以后可能也会少走许多弯路。而如果赤壁之战曹操赢了,统一全国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郭嘉字奉孝,早先投袁绍见袁非成大器之人,良离择木而栖改投曹操,由荀彧推荐,曹操和郭嘉见面后,一起讨论天下大事,曹操说:助我成大业者,奉孝也。郭嘉退出后,也高兴的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于是,曹操上表奏请朝庭任命郭嘉为司空军事祭酒。曹操打了三仗就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吕布,士兵很疲劳,曹操想撤军,郭嘉劝曹操一定要继续攻击,果然一战擒获吕布,郭嘉沉稳练达,谋略过常人,通晓人情世故,为曹操平定北方屡立奇功,深得曹操欢心,是曹操得心应手不可多得的主要谋士之一。可惜三十八岁就离开人世,按人生轨迹,三十多岁正是人走向成熟,干大事业的年龄,可惜天不怜英才。当然世间万物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赤壁之战的主要原因是曹操的大部队赶上温役(传染病)部队基本无战斗力,一战就败,这也是天不帮曹操实行统一的梦想,由于孙刘联盟周瑜拼死抵抗,火烧赤壁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才让刘备,有了喘气的机会,三国鼎立布下局面,若郭嘉在与周瑜好有一博,其实那时尽管孙刘联盟,比曹操实力相差甚远,如果不退兵,就地医治士兵,整训队伍像攻吕布一样,说不准吴国就被破了,此时的刘备根本不足挂齿,三国也行不成不了,有时一良策可抵几万雄师,司马懿献一计,联吴,白衣渡江,让刘备丢了荆州,损兵三万,斩了关羽,削弱蜀国一半实力,把刘备困在益州,时也!命也!
首先从曹魏强大的进程中可以看出曹魏的智囊团确实强大,不过历史的进程往往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存在而有太大改变。曹魏即便没有郭嘉,依然是三国鼎立中最强的诸侯。反过来说,即便有郭嘉,依然还会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主要是曹操赤壁大战的败北。赤壁大战曹操战败后痛哭没有郭嘉,只不过是找个由头,找回点面子。顺带羞辱下其他谋士,这点曹老板很爱玩,而且玩的很溜。以此证明自己演技之高,思虑之深。要知道赤壁大战前,贾诩、荀忧都曾劝过曹操不要操之过急,当心对方诈降、火攻等等,曹操过于自信。再加上北方人到南方不习惯水战,得了传染病等等!曹操是君主,封建时代基本上有能力的君主都会独断独行,偶尔问谋士意见也只是看是否和自己意见相同而已。郭嘉作为一个谋士,当然很大一部分却是机智过人,但有时候也是因为主公君主成全,让他出这个风头。曹魏方面,相较郭嘉,贡献更大的应该是荀彧,钟繇等肱骨之臣,真正做实事的人,而不是光动动嘴皮,出出主意而已。
假如是因为《三国演义》中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认为郭嘉活着,曹操就不会在赤壁大战中失败,那就有点天真了。郭嘉之于曹孟德,应该就是法正之于刘皇叔。二位均长于谋略,善奇计,不过在大的战略观上可能比荀彧和孔明稍逊一点。三国是个政治体制转变的时代,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扭转乾坤,可能只是对局部有所改变。曹操本质上是刚愎自用的人,谁在都没用。你的主意跟他想的一样,就会接纳,想得不一样,说什么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