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余秋雨的散文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历史史实的讹误(即文化硬伤),篇章结构的雷同,情感表达过于夸张等。再加上余秋雨本人经常参与大众传媒的活动,被喻为“文化明星”,文艺界对其及作品的批评、非议也与肯定、赞美同时存在,并掀起高潮,形成富有意味的“余秋雨现象”。应该说,余秋雨出现在九十年代的散文文坛并迅速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是有内在的文学自身发展与读者接受的客观规律的。其时,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在此之前有两个重要的文学事件:对杨朔散文的再评价和巴金《随想录》的完成。文学思潮变革的积累已经完成,接下来亟须的就是既具有作家讲真话的独立人格又具有散文艺术特征审美特征的作品。余秋雨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学时代的要求与呼唤下出现的。在他的散文中,写得最好的,往往是积淀了文化人格的自然山水游记。自然山水为他的情绪和智慧提供了具象,为他展现自我性灵提供了自由转换的天地。自我性灵正是余秋雨提供给读者并引起好感的重要缘由。八九十年代散文文体复苏,文学思潮内部的涌动是从散文这个文体开始的,余秋雨走出学术书斋写散文在这个文学变动的历史时刻出现,本身就有内在的必然性。同时,他的广闻博识,他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内在修养,他天生的写散文的优美文笔,造就了他的成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他誉为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格的人。作为学术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开路先锋和中坚作家,这样评价余秋雨也不无理由。至于余秋雨现象,其实反映了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文艺界的诸多问题,如经济环境下作家与传媒的关系,学术论争的自由与规范,道德批判与文学批判的关系,以及作家人品与文品是否要完全统一的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