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立时间不同
1、太学:太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2、国子监: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始建。
二、功能
1、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2、国子监: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三、职务设置
1、太学: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2、国子监: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主簿一人,从七品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学 (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子监 (元明清时期教育机构)
国子监与太学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但同时,“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
太学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 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国子监(国子学)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最古老的大学。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3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