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取名于哪两个城市的连义?

2024-11-29 08:02:1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应该是两个府: "江宁府" 的"江" 和"苏州府"的"苏".合为"江苏"

回答2:

以前江苏叫江淮,从古到清苏州为府
是发展经济重要枢纽。所以后改为江苏。

欢迎各位热爱、关心江苏历史文化及发展复兴的朋友对我文中的观点、章节进行批评、指正,发表自己的见解。

江苏三百四十年祭

引言

江苏是人类、中华民族恒久不变的依赖之地.

第一章.江苏地理及历史沿革。

1、优越、特殊的地理环境

国家之中,四季分明;长江、淮河、黄河中华三大母亲河的下游;

2、江苏的历史沿革

从古九州之徐扬,到清江苏省的出现,再到近代苏、沪分家。

第二章.江苏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传统文明是以稻作文化为核心建立起的文明体系,江苏是稻作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也是稻作的主要发展地。中华传统文明是宋以后,在以江左精耕细作的经济体系为基础形成的,从今天的考古成就来看,史上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丝、茶、稻、陶、玉、礼等文化,都不起源于中原地区,而是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1、古猿及智人化石。双沟醉猿——下草湾新人

2、文明的曙光

河姆渡——崧泽——良渚••••商文化••••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3、春秋战国文化。

(1)兵家及孙子。吴国春秋后期在对楚、越、齐诸国的战争中,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水平,这些和孙子兵法是互为表里的。江苏是兵家的起源地。

(2)道家及老子。江淮自彭祖而后有着优良的道学传统,老子隐居于沛泽,游学于江淮而创道家。

(3)吴歌及季札。吴歌是中华文明文化艺术的重要起源,季札是中国最早的艺术评论家。

(4)儒学言子,江苏是最早接受儒家的省份之一。

(5)战国时期,江苏处于我国南北之间,成为了国家南北主流楚、齐、鲁等文化的汇流之地。南北文化的融合揭开了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的序幕。

注:战国时期楚文化系中“吴”、“楚”之争,可以从我国端午节产生于吴地,

流传于楚窥测分析。

第三章.江苏,中国国家的两个基础。

江苏是中国之本,民族之基。从物质的角度看,江苏经济为中国所依,所谓“天下大计,仰于江淮”;从人才角度看,江苏人才冠于我国群省之首,所谓“江苏执中国人才产地之牛耳”;从历史的角度看,江苏建立了天汉王朝,为中国及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是一种沉淀,是经济、人才两者在一个特定时期结合的产物,此处姑且不论。经济、人才则是两个动态的因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两个基础。江苏在统一的中国形成之初在这两方面就展现了优势,经济上,汉以降,一路高歌,蒸蒸日上,到了明清,国家之半壁有余,近代以来,仍为国家经济之中心所在;人才上,两千年中,虽有沉浮,然总体一直保持不衰,扯其平均,亦天下四分有一之巨,此也为现当代江苏人才在国所占份额。

上.江苏经济(统一后的中国)

1、江苏经济地位的变迁。

江苏北部在西汉国家统一之初,就成为了国家的粮食基地,也是国家盐、铁器的主要来源之一。江苏南部则在两汉的悄然开发中,于东汉末年走进中国的历史。吴的建国,促使了江东经济的开发,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为整个国家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东晋六朝,立足江左,促使了江东的开发,江左成为了国家南方的粮赋基地。在隋唐重新统一之时,江左上升为了统一国家的两个基本经济区之一。中唐,随着北方的衰落,江左成为了国家财赋来源的唯一基地,此后所谓“天下大计,仰于江淮”、“天下根本,在于江淮”,江左在国家财赋中的地位越来重要,明清时期,更是“家之有府库,人之有胸腹”,赋、粮皆超国半之巨。虽然明清江苏没有将中国带入自己即有的轨道,但江南地区形成了一个密布市镇的经济区,为近代西方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江苏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民族工业的聚集地,为中国的近现代化做出了中流砥柱的贡献。现当代以来,江苏仍然保持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核心,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地。

2、江苏农业、手工业科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

牛耕、铁器、江东犁、黄道婆纺织技术,等等。

下、江苏人才

1、从《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性著作中统计出的数据看,江苏人才数量冠于我国群省之首。

2、江苏人才较为均匀的分布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而且亦教为均匀的分布在各个领域,横纵双向组成了一张网,承起中国。

3、结合中国具体的历史发展,讨论部分人才在中国历史上的卓越历史地位。如楚汉时期江苏人才的一枝独秀,占据了中国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席。

4、江苏人才的形成原因

文化原因,文化发达带起人才的兴盛。

教育原因,教育发达,书院(学校)林立,社会重视,师资雄厚,家学渊远,前贤后昆相互汲引。

经济原因,良好的经济条件,为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条件。

江苏钟灵毓秀,加之人好学勤奋、崇实尚朴,个人素养也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

回答3:

顶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