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理念主导下的幼儿园数学教学,如何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这是当前课堂改革努力的方向。反思传统的教学,那种把幼儿当做容器,教师一味地灌输,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忽视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幼儿学习方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要突破学科的局限,使幼儿的数学认知融合在幼儿的生活和活动中。
1.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亲历学习的过程
“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动手操作改变了“耳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全体幼儿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不仅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而且迎合幼儿“好奇、娱乐”的心理需要。因此,教学时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在剪剪、拼拼、摆摆、玩玩等自主操作活动中认识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出示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等幼儿熟悉的实物图,让幼儿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然后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直观感知各类物体的形状,逐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加深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体验长方体是长长方方,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通过操作活动,幼儿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问题,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学习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2.让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活动是丰富幼儿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使幼儿获得的感受和经验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幼儿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幼儿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认知建构,在探索中发展创新。
例如,在《比高矮》活动中,我请两名高矮相差不大的幼儿上台,提出问题:“怎样比较这两个小朋友的高矮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小朋友们经过一番思考,想出了许多办法。
小朋友①:用眼睛目测。
小朋友②:背靠背比。
小朋友③:同尺子量。
小朋友④:用绳子来比。
小朋友⑤:在墙上做记号。
小朋友⑥:在两名小朋友头上同时放根小木棒,朝下倾斜的这一边就是矮的。
小朋友⑦;张开双臂面对面比,手臂长的人就是高的。
教师忙问:为什么?
小朋友⑦:在幼儿园老师说过:因为人的身高与张开双臂的长度相当。……
幼儿们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