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复习
平舆县西洋店镇二中--心缘
一、新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理解和辨析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初步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现象,初步懂得古汉语单音节词与现代双音节词的联系,能识别一些常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理解和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能够根据不同语境加以辨析。
二、考纲要求
1、顺畅地朗读、句中语意停顿正确。
2、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
3、理解并翻译课文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思想和写作的主要特点。
三、复习要点
(一)背诵、默写古诗文
【基本要求】
1、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
2、能默写文言诗文或文言名句。
3、默写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顺序。
【学习引导】
1、熟读成诵
“熟读”是“成诵”的准备,“成诵”是“熟读”的结果。在“熟读”阶段,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法,如声读、视读以及各种精读法。在“成诵”阶段,主要采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要全神贯注、注意停顿。读了几遍以后,可以把头抬起来,让目光离开书本,把刚才朗读的句子口述一两遍。口述时,脑子里想着这句话的意思,并经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尽可能地把这句话的意思具体化、形象化。
2、笔述默写
写的时候,注意力同样要高度集中,要认认真真,一笔不苟,字要工整,标点要清楚。在写的过程中,坚持决不翻书照抄,其中个别语句实在记不起来了,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填补。标点符号读的时候不死记,写的时候由自己判断。写完了,念一两遍,把错漏的字词,和听着不通顺的语句改正过来。最后,翻开书本,对照原文,仔细修改和订正,力争一字不误,一点不漏。为着修改方便,默写时最好一行空一行。
3、化整为零
背诵时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熟读成诵。分读法可以分为逐段读、渐进读、反复读三种类型。(1)逐段读,就是顺次一段一段读下去,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背诵;(2)渐进读,就是背熟第一段,接着背熟第二段,连背以上两段;然后背第三段,随后连背以上三段;再单独背第四段,又把一、二、三、四段合起来熟背。依次类推,背完全篇。(3)反复读,就是先读完第一段,再一、二段连读,然后一、二、三段连读,依次类推,背完全篇。
4、找出异同。
将相关文段的内容的具体层次、语言特征(标志)、内容类属等归类比较,找出异同点,抓住其“异”,进行整体、分段或串并式的背诵,将易错易误的地方找出来,反复诵记。掌握文言诗文中音节的停顿、读音的轻重、语流的速度、语调的抑扬乃至音色的处理等,不仅有助于以声解义,更有助于以声促忆。
【能力聚焦】
文言文默写主要有三种题型:(1)续句型;(2)理解型;(3)迁移型。
“续句型”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
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清泉石上流。
, ,佁然不动。
文言诗文的默写大多选择具有生命力的写景状物和富有哲理的语句。上述题目分别填入“柳暗花明又一村”,“明月松间照”,“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诗文名言。
“理解型”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
例: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 , 。
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 。
这一类背诵默写,不是单纯地考查记忆能力,更是考查理解能力。这就需要准确理解提示,然后唤醒积累,调动积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正确的回答。
“迁移型”就是引用学过(或课外掌握)的古诗文来表明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两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 ”意思相同。
2、古代诗文中有关送别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其中的一句。
这一类题,侧重检测名句的运用能力。答案不是唯一的,命题者常常是在所学课文的范围内考虑的,而答题可以凭借积累,超出课文范围,只要所填恰当即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是《出师表》中读过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是赠别诗中的名句。
(二)理解、辨析词义
【基本要求】
1、能依据语言环境确定并解释常见实词的含义。
2、了解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
3、了解常用虚词的含义或作用。
【学习引导】
1、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代的词义,有些是直到今天没有变化的,例如“人”“手”“大”“小”“飞”等,有些则起了变化的,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如果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那就可能闹出笑话。如,“涕”古代指“眼泪;“臭”古代是气味的意思,包括好闻的香味;“江”“河”,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等等不同的解释。
我们读文言诗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对于陌生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来解决;至于熟字,我们就容易忽略过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错。比如古人所谓“去”,指的是离开某一个地方或某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离开”。
2、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
要确定词义,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中的实词大多有几个义项。如“生”,常见义项有:(1)草木生长,长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记》);(2)生活、生计,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3)对读书人的称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词语。这里以《桃花源记》为例:缘(沿着,顺着)溪行——“缘木求鱼”;落英(花)缤纷 ——成语“落英缤纷”出于此,意为落花繁多。欲穷(尽)其林——“无穷无尽”,“理屈词穷”;豁(开阔)然开朗——豁达大度“日暮途穷”;悉(尽、全)如外人——“悉心照料”,“悉数捐赠”;并怡然自乐——怡然,形容喜悦。如“怡然自得”;停数日,辞(告别)去——“告辞”,“辞岁”等等。
在确定、解释词义时还要注意实词的活用现象和古字的通假现象。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和“远”,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的功能则是动词,解释时就应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亲近”、“远离”(也可理解为“使……亲”,“使……远”);又如“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斗”和“蛇”本是名词,在句中显然是表形状的状语,解释时就要表现状语的特点,用“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的形式来表述。通假现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仔细”。
要能够根据语言环境确定义项,其基础是实词的积累,《课程标准》要求有150个字左右的积累量,而这150 个实词的积累与对课文内容的识记、熟读是密切相关的,到了一定阶段,还应进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可以对初中课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词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们的解释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了解虚词的含义或作用。
文言虚词的使用十分频繁,但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词并不多,大致有“而”、“其”、“虽”、“为”、“焉”、“于”、“与”“以”、“之”等,因此初中阶段只要重点了解部分虚词的含义或作用就可以了。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能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于”与“能谤讥于市朝”(同前)中的“于”,就分别解释为“对”、“在”;二是不必用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夫”、“而”等,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而”就不必作具体解释。
文言虚词含义或作用的了解,不必死记硬背,主要还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产生一定的语感,在解释句子的时候,能找得到有关的现代汉语词语,使句子的解释正确、通顺。
【能力聚焦】
例1:
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顾野有麦场(《狼》)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三个句子都有“顾”一词。第一句“顾”的宾语是“臣”,可推断其词义是“拜访”“访问”;第二句“顾”的宾语是“麦场”,可推断其词义是“看”“看见”;第三句“顾”作“不如”的修饰语,可推断其词义是“反而”。语言环境中的相关词语不同,词义也不同。
例2:
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2)臣本布衣(《出师表》)
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津”,渡口。问津,探寻渡口,比喻探问情况、价格。例如“无人问津”、“不敢问津”、“津关险塞”、“布衣黔首”、“布衣之交”等。学习文言诗文要注意积累这类词语。
例3: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得而腊之以为饵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必能裨补阙漏
了解一些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但更应在了解的基础上依据语言环境解释其含义。如第(1)句中的“箕畚”是“用箕畚(运)”的意思,如果说成“运送箕畚到渤海”,岂不可笑?第(2)句中“腊”,有动词的意义,解释为“把肉晾干,晒干”;第(3)句中的“远”是形容词作动词,有“远离”(或“使……离开”)的意思,与“亲”相呼应,文言诗文中彼此呼应的语言现象较多,解释时可以前后参照。第(4)句中的“阙”是通假字,通“缺”,解释为“缺失”。所谓古字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古字通假常常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
例4: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要正确解释这句句子,几个虚词是需要关注的,一是“而”,可保留,不译。它只表示前后两件事的密切关系,不能解释为转折语气或递进语气;二是“乎”,要表述出反诘语气。
(三)解释、疏通句意
【基本要求】
1、了解文言文遣词组句的一些特点、规律。
2、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最基本用法。
3、准确、通顺地解释常见文言语句。
【学习引导】
1、突破关键词语。
如果把解释句子比作百米跨栏短跑竞赛,那么关键词语好比一个个跨栏。突破一个个“跨栏”,是关键、是基础。如《公输盘》中“荆国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荆国”是指当时的“楚国”;其次要知道“余”是“多”的意思;最后,则是思考文言虚词“于”作何解释,联系上下文,疏通句义,可以解释为“在”。整句的意思可解释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虽不单独考查,但在释句时起很大的作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句子的语气,常常凭虚词表达出来,可见,常用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也应大体了解。
2、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语序和现代语序常常不同,用现代汉语解释时,要按合乎规范的语言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表述。如判断句用“者……也”、“……也”解释时要注意这些标志性词语。《曹刿论战》“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句中“夫战,勇气也”有一个表示判断语气的“也”。但句中无动词,解释时应补上,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作战,靠的是勇气”。还有,“被动句式”、“语序变化”“句子成分省略”、“常见固定句式”、“句子词组化”等文言文句式特征,在多读多看中,慢慢会弄通的。
3、掌握解释步骤。
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通读全文,领会大意,斟酌字义,揣摩语气,补、略通变,合情合理,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如无标点,审慎断句;解释完毕,检查仔细。解释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其步骤是(1)释义(2)串意(3)调整。具体方法有——留:有的不用解释,保留原样,如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年号、朝代等。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把古汉语特有的句式换成现代汉语句式。增: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在翻译中要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如“惧有伏焉”中的“伏(埋伏)”。另外,将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补上,数词、名词中间加量词。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解释时可删去,如果硬解释,句子反而不通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只是引起议论的作用。调:解释时,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的调动,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甚矣,汝之不惠”,解释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能力聚焦】
例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首先将句子读通,对每一个词作出相应的理解。在解释此句时,逐字落实为:“余——我”,“幼——小时侯”,“好——喜欢”,“书——书”,“家——家里”,“贫——贫穷”,“难——难以”,“致——得到”。关键是理解文言词语“好”、“致”。然后,用现代汉语连起来表达完整,同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调整语序,补充内容。如果个别词语与此有点出入,只要不影响全句意思的完整性,也是可以的。全句的意思是:我小时候喜欢书,(但)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
例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句中要注意“生”的用法和意义,它是个使动用法,即“使……生”的意思。意思是:“你是可怜我想使我活下去吗?”(2)句要扣住“鼓”,它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击鼓”。还要注意的是:要将此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疏通语句,不然,表述就不完整。这一句的大意是: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3)句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另外,关键词语“亲”与“远”能够理解,即可顺理成章地解释了。
例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画线句子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高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第(1)句可以解释为:(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原文中的“尝”修饰动词“贻”,“贻”为“赠送”,“尝”是“曾经”。“盖”是句首语气词,“云”是句末语气词,解释时可酌情省略。原文中“贻”和“泛”是理解句意的两个关键实词,必须准确解释。第(2)句可以解释为: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对望着。原句中的关键词是“启”和“望”。“启”作动词,可用双音节“开启”来解释,“望”也是动词,用拟人手法,“互相对望着”,故解释为“相对着”。原句中“而”表示“启”和“观”两个动词的连接,解释句子时可以省略。
(四)分析、概括语段主旨
【基本要求】
1、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
2、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段中心。
3、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学习引导】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三遍。在反复的阅读中,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其次,在整体把握了文意,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辩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如,“上文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核舟的 ,赞美了雕刻者技艺精湛”。如果仅仅理解为为了说明核舟的“小”,那只是浅层的理解。其实,作者意在强调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题字等,从而说明核舟的“精致”程度。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能力聚焦】
例1: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张乎?知幸而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文中“其借书亦类予”指 的情形。看到这样的情形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论证了 的观点。
要答好此题,必须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黄生借书说》一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珍惜青春读书好时光。第一空要求筛选关键的信息,“我”与“黄生”在借书这件事上哪一点是相同的呢?文中写道:“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当“我”去借书时和借来后的情形,足以证明作者的观点。
理解段意是把握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这一段共7个句子,分两个层次,叙述了作者的经历。作者先写幼时借书读之用心专,再写“通籍”后买了大量的书却懒于去读。这一前一后的鲜明对照所说明的道理是不难看出的。
例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本文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抒发了自己 的精神世界。
这道题仍然是从理解主旨切入的,只是问法较为灵活一些罢了。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文章的层次结构。选文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山水的不凡作类比,引出陋室,立意于“德馨”。第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只见其雅,不见其陋。渲染了“德馨”。第三层再以诸葛庐、子云亭自况,画龙点睛,照应“德馨”。因此。通领全文的语句自然是“惟吾德馨”。“德馨”,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具有怎样的精神世界呢?那就是:达观闲适却又孤芳自赏。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五) 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基本要求】
1、了解文言诗词曲的基本知识。
2、了解课文中涉及的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3、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文化常识。
【学习引导】
1、口诵摘抄。
每天朗读并笔述一段文章,这些文章选用名家名篇,或被公认为佳作的范文。读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以体会作者的行文特色,然后摘抄文章的精彩语句。这样做,既能积累知识,储存资料,还能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
2、分类整理。
这里的分类整理可以借助网上收索、卡片摘要等方法。:(1)内容摘要。抄录或下载书籍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学文化常识。(2)书名或论文索引。不摘内容,只记题目,名称,注明在哪里可以查到原文。(3)随感记录。将自己在读书中随时产生的体会,发现的问题写下来。以上所记内容要标明出处和年、月、日;如果是书籍要记下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第几版、页数。如果是网络资料,更要保存好有关信息。
3、编制图表。
在阅读中,对文学和文化常识进行分类、加工,制成图表,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比如可以将“文学知识”按“作家”、“朝代”、“主要作品”、“节选课文”、“写作特点”等几方面列表。总之,内容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能力聚焦】
例1: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作者是 ,他是 时期杰出的 、 。
(2)“表是 的一种文体。
这道题要求写出文章作者的姓名和所生活的时代和学术地位,这些内容课文注释中都有。了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积累相关文化知识,应该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必修课。
例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语出《陋室铭》,作者是唐朝的 (人名)。“铭”是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一般特点是 。“鸿儒”的意思是 ,“白丁”一般是 。这一意思与《出师表》中的“布衣”一词相同。但在此句中“白丁”是指 。
这一文学常识题,既要求写出作者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又要求能够从文体知识及文化常识的角度出发,检测学生的文化积累情况。尤其是对“白丁”一词含义的了解,既要知道它的一般含义,又要知道它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还要迁移到读过的课文中与之同义的词。初中三年的知识贯通起来,是不难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