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主持领导的湘军集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而他晚年处理天津教案的结果又广受非议,所以有些史家在评论曾国藩时,往往称之卖国贼、刽子手。然而,事物总有两个方面,排除政治因素,近代对曾国藩的思想理念、处世哲学推崇备至的名人也能数出一大串来,如李鸿章、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等。试论曾国藩为什么会同时受到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推崇?
能让毛主席佩服的人极少,曾国藩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主席年轻时说他自己“独服曾文正公”,晚年又评论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国藩也极为推崇,说其足以任自己的老师。毛泽东、蒋介石二人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性格特点上,都是迥然不同的,他们分别领导的政治集团还是相互对立、征战多年的,而他们对曾国藩的认知上却是一致的。
究竟是什么使得毛蒋二人对曾国藩如此推崇呢?
曾国藩是清朝咸丰、同治两朝权势最重的汉臣。在他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不但自身官至两江总督,手下总揽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四省(清政府的税赋重地)的军政大权,全国十八个省(当时)中有十三个省的督抚由其门生故吏出任,而且其一手组建起来的湘军更是扩至五十万之众。湘军集团所拥有的政治、军事力量空前强大,足以与满族贵族为主导的清廷分庭抗礼。在这种情势之下,湘军集团内部拥立曾国藩“更进一步”以使自己飞黄腾达的人大有人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湘军的发展到了顶峰,曾国藩被历史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一则小“故事”,说明了当时的情景——试论曾国藩为什么会同时受到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推崇?
在天京被攻陷后的一天晚上,湘军的三十几员高级将领齐聚曾国藩的住所求见大帅。曾国藩整装步入大厅,态度严肃地命众将就坐,也不问众将来意。众将见主帅表情如此,也不敢出声。如此相对片刻,曾国藩命人取纸笔,进以簿书纸,命换大红笺,曾国藩就案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写后掷笔而起,一语不发,从容退入后堂。众将不值所措,屏息良久,才由曾国荃趋前拿起红笺,只见曾国藩写了十四个大字: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由此可见,曾国藩当时完全了解众将的来意是什么,但他却不点破,只是以很隐蔽的方法,很明确地表明了心迹。试论曾国藩为什么会同时受到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推崇?
与手下所期望的截然相反,为了向清廷表明自己没有拥兵自重,更没有其他的非分之想,曾国藩一方面压制平乱有功的九弟曾国荃向朝廷要官;另一方面自剪羽翼,主动裁撤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他未雨绸缪,在两江总督的任内拼命筹钱,两年内募集到五百万两军费,1864年7月攻下天京,他在次月就开始裁兵,没有向朝廷要一文钱的裁兵费。曾国藩的这番以退为进的苦心之举,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自然是看在眼里,心照不宣的。曾国藩生前曾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在他死后,清政府给他谥号“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便是对他最好也是最高的回报!
功高震主,古来有之。不管哪朝哪代,统治者对手下的功臣总有一份顾忌,这点在改朝换代的初任统治者身上尤为明显,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莫不如此。“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似乎成了成功的统治者对待功臣们惯用的手法。
曾国藩自幼接受孔孟之道的教育,一心希望通过“修齐治平”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际上他也确实按照这个步骤一一做到了)。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某些方面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他在不断完善自身修养的同时,还不时地将自己的心得经验灌输给弟弟和学生们,而其中积极的部分也确实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后人。曾国藩在他政治生涯顶峰时,仍能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是因为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知足哲学无时不在敦促其“功成身退”。对历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名臣们的下场,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当部下们希望其更进一步的时候,他却想着如何全身而退。在建下镇压太平天国这一不世奇功之后,曾国藩并没有效法范蠡、张良,立即抽身而退,而是不露声色地继续为朝廷收拾战乱带来的残局。天津教案为他带来诸多骂名,他也默默地承受了。之后不久,曾国藩便因病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试论曾国藩为什么会同时受到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推崇?
曾国藩的一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使其成功的原因很多,如高深的学问素养,近乎完美的传统文化人格等等,不一一赘述。其中最最重要的是一个“度”字!曾国藩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能做到审时度势、把握分寸,为人为己都留有三分余地,其对“度”字的把握功夫已是炉火纯青,这才使得他在官场安身立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为当时的统治者立下很大的功劳,却仍然一如既往的老实本分。象曾国藩这样一个让统治者放心的、近乎完美的辅臣古往今来,屈指可数。毛主席身边有一个——周恩来,是其成就大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蒋介石则一个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