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粽子飘香时
再有两天就到端午节了。街上卖粽子的多了起来,超市里各式各样的粽子也摆满了橱柜。走过街头闻到远远飘来的阵阵的粽子的香味,心里不知怎地忽然想起了远在故乡的母亲,我想此时母亲一定又在家里包粽子了。儿时过节的情景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
小时候看到妈妈买来糯米和粽子叶的时候,我们兄妹就知道要过端午节了。从那时开始就盼着吃粽子。小弟更是天天问妈妈,“什么时候包粽子啊!”妈妈笑着摸着小弟的头说,“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当然是初四包好初五吃了。”妈妈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几个拿着小板凳坐在妈妈身旁,看着妈妈从泡粽叶盆里取2片泡好的粽叶,轻轻地折成斗状,先放进一个红枣再填进泡好的糯米,同时把馅料夹在糯米中间,上面盖好糯米,再用水浇在米上让糯米在粽叶斗里装实了,包成五角方底锥形,用马莲扎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母亲一边包粽子一边给我们讲吃粽子的来历,可那时我的脑子里只想着吃粽子,当时母亲讲了些什么竟然全不记得。后来长大了看了点书,知道了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民间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美妙的传说成为我们民族传统的节日。但是儿时只知道过节的快乐。
不一会,母亲就包好了一大盆粽子。母亲把粽子放在蒸锅里码紧,放冷水,让水没过粽子,开始煮粽子。我们兄妹高兴地跑到院子里玩耍,当阵阵粽子的清香飘来的时候,传来母亲亲切的呼唤。我们跑进屋里,把手洗干净,坐在饭桌前,看着母亲把刚出锅的粽子浸在凉水里,解开马莲,剥去粽叶一个个白嫩的粽子发着淡淡地幽香,放在我们的碗里,在放上一勺白糖,我们几个谁也顾不上说话,有滋有味吃着。那飘着清香的粽子,香香的甜甜的是再好吃不过了。母亲坐在那里微笑着看着我们兄妹吃,不时地提醒着,锅里还有呢?当时我只觉得妈妈包的粽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后来我离开了家,每逢过端午节时虽然也能吃到粽子,特别是现在超市里有许许多多速冻的粽子,过节时买点,但是吃起来不知怎地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那一年春节我回家,吃饭时兄妹几个不知怎地谈起,儿时吃粽子的情景,我无意说了句,真想吃妈妈包的粽子。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我临走的前两天我看见母亲买来糯米,自己亲手做了馅料,包了一些粽子,当我吃着妈妈包的粽子,我突然觉得在异乡吃的粽子缺少的竟是妈妈的味道。此时妈妈的味道弥漫在我的心里。妈妈对我说,每年过端午节我都要包些粽子给你的兄妹送去,只是你在外地吃不着我包的粽子。一丝遗憾挂在母亲的脸上,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颊和那满头瑞雪般的白发,霎那间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带着妈妈的粽子上路了,带着妈妈的味道走了。
如今又到了端午节了,又到了吃粽子的季节了,仿佛故乡那糯糯飘着清香的粽子带着妈妈的味道飘到我的身边。不,那是永远飘在我心里的清香。
端午节吃粽子
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又到了赛龙舟吃粽子的时候。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季节里,我怀念起了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木兰溪上的一个小镇,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
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记得每年五月初二,母亲都会从棕树上砍下一朵棕叶,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脚上,顺着叶子的纹路扯成一条一条的,末端还是连在一起的,用来捆粽子。洗好的粽叶和糯米端过来,还有调羹和筷子,一切准备就绪,就搬来小板凳开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边蹦来蹦去的,不停地问什麽时候才能有粽子吃。看着一片片粽叶在母亲灵巧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粽子。没多大会的功夫,桌脚上就挂起来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来提在手里沉甸甸的。就那样提着棕叶的梗一并放进大大的锅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开锅,一股浓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扑鼻而来。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螺的习俗,据说是小孩在这一天吃螺会变得聪明。螺这东西当时不昂贵,五分钱就能买一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初三这一天,卖螺的小贩会满村里吆喝。小孩们向大人讨了钱、买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们吃了螺,留下螺壳,就屋顶上扔,弄得旧瓦片喀啦喀啦作响,其乐无穷。初四一早,大人就会叫小孩们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大人们说这样驱蚊虫、能避邪。等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就成了药。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胀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干艾叶放在锅里煮。蒸气冒出了一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冷却后让胀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时肿鼓鼓的肚子就会渐渐瘪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