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以及狂草,然而只有狂草产生于唐朝。
狂草创始于唐朝,唐人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
古人谓其形体“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岭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真是“众巧而百态,无尽不奇”。
作者可借其抒发奔放激越之情,或寄以驰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但由于其省笔多,形体与楷、行二体相差太大,故较难辨认。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
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
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盘”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其实草书最早出现在汉代。
草书这种书体,属于速记书体。它的衍变源流在隶书。最早出现是为了快速记录的需要而产生的。象最初的篆书、以及汉代的隶书,作为当时规范书体,在遇到需要快速书写的情况时,是不太方便的,因此,有一种当时叫做“急就章”的书体应运而生,这种书体今天称之为“章草”。
从汉字演变的轨迹可以看到,汉字从最初甲骨文字开始,经由篆书、隶书、真书,是由图形化渐向符号化转变。当秦末之时,隶书这一书体已经出现,但秦末汉初的隶书还没有完全摆脱篆书的痕迹,字形仍十分复杂。章草的出现,加速了汉字符号化的进程。
到了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辉煌鼎盛的时期。草书在这一时期里,更趋成熟,出现了以张旭、怀素的书法为代表的狂草书体。
今天我们说的草书,包括了汉代的章草与唐代的狂草。两种书体同属草书,在符号性笔画上,两者基本一致——即两种草书在构字的笔画原则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章草的书写还是一字一字地独立书写,笔画间还保留有隶书的意味,整体篇章的构图上基本与行书的处理方法相当。而狂草则强调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笔势的联络——即常将相邻的几个字连在一起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