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利用三角视差法、分光视差法、星团视差法、统计视差法、造父视差法和力学视差法等,测定恒星与我们的距离。
在当今这个电子时代,太阳系的距离测量是不成问题的。人们用雷达测量金星的距离,并且根据约翰内斯·开普勒发现的“开普勒第三定律”来分析。这条定律把各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它们的轨道半径联系了起来,举例来说,如果A和B各代表一颗行星,比方说金星与地球,那么开普勒这条定律可写为
(A的公转周期)2×(B的轨道半径)3=(B的公转周期)2×(A的轨道半径)3。
行星的公转周期可以直接由观测求得(地球365.26天,金星224.70天),所以这条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联系两行星轨道半径的方程式。
人们能够把雷达信号从地球发到金星,并且收到由金星反射回来的信号。雷达信号以光速运动,知道了它的传播时间就可以得到地球与金星的距离,从而求出两者的轨道半径差。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包含地球与金星轨道半径这两个未知数的两个方程式,然后把它们解出来就行了。
科学家是如何测量长达几千光年恒星距离的?看完涨知识了
我感觉是目测
利用角度换算
恒星的大小,星系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