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纳兰容若和沈宛的爱情故事(越详细越好)

2025-04-01 03:33:2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个情字贯穿着他的生命始终 如果让我用最少的话概括纳兰,我想说:人生一世,“情”之一字。纳兰性德一生至情至性。殊不知自古多情则命途多舛,因为多情,纳兰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他自己有枚闲章也承认“自伤多情”。 古往今来,爱情是人类精神中最深沉的冲动。纳兰性德是一颗天生多情的种子,这种子虽然生长在膏腴富贵之地,承受着香风腻雨的浸染和红尘绿酒的诱惑,但他禀赋着先天优良的美质,如饥似渴般地吮吸着汉文化中最精华的养料、最丰润的甘霖,这颗优秀的种子必然会结出最美的爱情之花。纳兰性德的生命质量在爱情这件事情上得到最充分的展示,而爱情必然又会使他的生命升腾起一轮美奂无比的光彩,可这爱情又都注定是悲剧的结局。他的生命中有过几位重要的女子,无论是那位初恋情人,还是妻子卢氏,亦或侧室(妾)沈宛,纳兰都倾注了一腔真性情。至今,我也没弄清楚纳兰最初所恋的女子究竟是表妹还是类似“晴雯”、“袭人”一样的丫环,但我敢说纳兰的生命历程中肯定有过腰折的初恋:“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这首《画堂春》与他大多数爱情词的凄婉缠绵、带着委曲、缺憾、感伤的喃喃细语是那么不同。它是急促管弦,是呼天抢地,是直露的宣泄,是真率的表白。如果没有痛彻肌肤的体验,没有恨入骨髓的丧失,没有刻骨铭心的祈愿,就无法有这首词;接着,美满婚姻又因卢氏难产而丧失:“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渡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潮。哀杨叶尽丝难尽,冷雨西风幂画桥。”这首《於中好》写于十月初四,亡妻生日前夜。在众多悼亡词中,这首词调子尤为低落惨淡。纳兰性德此刻已英雄气短,唯有儿女情长。他失去的是一生的红颜知己,一世的所爱,这是永远的丧失,他不会再有幸福。当时只有23岁的他,已流露出对人生的厌倦;后来,与慧心人沈宛也因满汉不能通婚而落得凄楚的结局:“昏鸦尽,小立恨因谁。飞雪乍翻香阁絮,春风吹破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梦江南》)纳兰性德长久地站在沈宛已经离去的小院里,痴痴地望着那篱角寒梅,冷月疏桐;感领着飞雪飘花,冰霜点地的凄冷。他与沈宛短暂的相聚就似一场美梦,美梦消失了,纳兰性德只有愤恨。可究竟该恨谁?自己的软弱?可恨的身世?丑陋的现实?无法抵抗的命运?………他说不清,只有茫然地站在雪地里,任飘飞的雪花把自己身上蒙了厚厚的一层,心似灰一般冷………纳兰性德这颗多情的种子注定要为爱情受苦。他那一首首低回哀婉的爱情词章和那一篇篇凄美绝伦的悼亡之作,恰如杜鹃啼血,令人不忍卒读,它们仿佛是一个个美丽的花圈,祭奠与凭吊着那永逝的爱情还有理想、青春和生命。它们亦向人们昭示着纳兰心灵的高贵。

回答2:

沈宛(1673—?),字御蝉,浙江乌程人,吴兴才女,著有《选梦词》。关于她的资料甚少,一说为江南艺妓,不可考。十八岁时经顾贞观介绍嫁与纳兰性德为妾,但未入纳兰家谱。一年后纳兰性德去世。传纳兰性德第三子富森为其所生,不可考。卒年不详。!C*O#P6e;W!h%^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后为避太子讳改名性德。一个只比康熙皇帝少一岁的满洲正黄旗人。一个常侍在康熙身边的一品侍卫。其父为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其母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纳兰性德原有《饮水》《侧帽》两本词集,今统称《饮水词》,或称《通志堂词》,存词三百多首。其词深受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推崇:“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在《忆秦娥》中直抒胸臆:“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他是乱世中的一个传奇,在清代文学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疆域;他是人世间的痴情种,在凄美的词藻中苦恋自己的爱人;他是铁血干戈中的水中浮萍,在战争中无奈漂地流。他是清朝唯美的一个词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伤感凄切的悼亡词,充满着对爱人的痴恋,也饱含着他对朋友的热血相待。长江之水深千尺,不及纳兰容若情。至情至性的纳兰容若,让人几经痴迷几经狂。这就是纳兰容若——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内心伤痕累累的清代词人。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31岁溘然而逝。他的《纳兰词》 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