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的发展史

2024-12-27 08:04: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安顺地戏
  安顺地戏分布于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为中心及市属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开发区,以及邻近的清镇、花溪、长顺等地。在全部300堂地戏中,仅西秀区就有190多堂。(一个地戏队只演一部大书,称一堂)
  安顺地戏已有六百来年的历史,其存在与明初开发黔中安顺有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调集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一举击溃元朝盘踞云南的残余势力。战事既平,朱元璋虑及云南地处边陲,贵州又是土司势力长期占据之地,若无重兵屯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故把战略重点转向贵州,命征南大军沿云南到湖广驿道就地屯守,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普定、安庄、平坝),2个守衙千户所(关岭、柔远)。于是,贵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了史料上称谓的“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来了。
  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演出单位,演员的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时间为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成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为了祈盼一年的辛劳获得丰收,为了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以大姓为主体的农民戏班在寨中空地围场跳起了地戏。届时,全村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围场观看。娱神与娱人相得益彰。
  安顺地戏是古老的戏剧,其显著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续修安顺府志》)。其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是表现争战格斗的打杀。所演的三十来部大书,是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剧,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安顺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组成。其中的“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其余部分是带有驱邪纳吉成分的傩戏活动。由于屯堡人的神灵观,更给地戏赋予“傩愿”的性质,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时候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如关羽、佘太君等)去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
  安顺地戏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广受海内外人士关注,曾造访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多元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地戏在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如此下去,令人担忧,保护这一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戏剧转型活资料的古老剧种,已到刻不容缓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