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是社会总体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而低碳生活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它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但实现的方式是有区别的。
能源学家们为我么能提供了一些公式,可以笼统的计算出生活能源消耗所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尝试着算一下: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0.785;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中途旅行:200-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看似简单的乘法,计算出来的数字却大得惊人,更何况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都产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不经意间,可见日复一日将会对自己身边的生态造成多大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既然如此,我们又有哪些方式来降低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呢?
为了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国家机构已经大力度降低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能源利用,例如从煤炭、石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转向采用相对洁净的二次能源--电力。目前我们生活中用电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多,从日常电器、电力驱动的汽车,都已经建立起庞大的电力供应体系。但用电能也并非绝对无碳排放,老旧的生产电力方式同样会制造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在我国,主要电力的生产方式依然是火力发电站,在生产电能的过程中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和冷却用水,其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依然相当可观。火力发电站生产一度电大约需要花费0.4千克标准煤和4升冷却用水,相应产生0.997千克的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以及0.272千克碳粉尘。而一度电可以让25瓦的电灯连续点亮40小时,或保证一台冰箱运转24小时。因此节约使用电能也是低碳生活的一个主要途径。
生活中,节约用电已经成为主要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式之一。以我们常用的笔记本电脑为例,目前最为主流平台的产品整体功耗在50~65W左右,消耗一度电大约需要15小时,按照10小时工作制计算,一台笔记本三天就要消耗两度电,庞大的基数和长时间的不间断使用,创造的二氧化碳排放自然显而易见。
因此已经有很多笔记本厂商开始注重产品的低能耗设计,例如方正在近期推出的R430笔记本,就搭载了十分全面的节电功能。包括可以智能调节性能与功耗的处理器、电源管理工具等等,算是目前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产品。通过这些节能设计,方正R430在能耗方面会比传统产品低30%,另外产品本身的续航能力、应用体验也有相应提升。
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轰轰烈烈,恰恰相反,它是由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构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理念、对待低碳生活的态度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它不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态度上的转变。
正如同人们倡导的保护野生动物一样,低碳生活也是向往环保、健康、积极的人们所创造的新概念,它既是人们对资源消耗和非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担忧,同时也是对自身位置的反思。
现在,人们已经不再被动的去强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转而主动的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整体数量。 相对少开车、节约用水用电,种植植物更像是持久之计,但在我们生活中无论主动的降低二氧化碳存量,还是被动去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行动力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