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首《雨中花慢》 的详细解析。从字词、意境和整首词的深意等,谢谢各位啦!

2025-02-25 09:31:4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初秋,朝云病逝之后,东坡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于是写下这首《雨中花慢》。六十一岁的老人,独自对着“寒灯孤馆,皓月空床”,看到心爱之人遗物上留下的粉黛之迹,不禁愁肠百结,黯然神伤。他想借酒醉来忘却悲痛,可酒醒之后,思念重返心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丹青易画”之句,说明苏轼本想再现朝云的遗容,可是画儿“无言无声,看了谩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灭余香”之语,仿佛让人觉得“真态香生谁画得”之叹,再度涌上他的心头,于是放弃做画,再写一首慢词,表达他们之间的意长情长。

  “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结语一句,道出了东坡老人此际的无尽忏悔、无尽哀伤。“珠泪万点千行”六个字,正与词牌《雨中花慢》密意缝合,让人生出无限怅惘。

  这首词的上阕极为重要,除了“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和“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是心中情、眼前景外,其余话语,全是对往昔的追忆。“嫩脸羞蛾”,是朝云最初被他宠爱时的神态,“乍谐云雨,便学鸾凰”,则是二人缠绵恩爱、枝连偕飞时的情景。

  尤为关键的是,“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表面上是说朝云伴他到岭南,才度三个春秋(实际上不足两年),便遭病亡故,实际上,这里暗示了他与朝云“乍谐云雨、便学鸾凰”的时间,那是朝云到他身边三年之后 —— 手段高超且坦诚率真的东坡先生,再次用一个“又”字,加上正好的“正”,使不足三春的岭南生涯与实际上整整三个春秋的“侍而成妾”过程,巧妙无垠地叠印在一方悲怜交织的画面上。

回答2:

这首诗所以表达的意境是:指作者爱情受到损害,而做的梦。诗中喜悦的心情必与自然景物融而为一。

回答3:

据说这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写的词作。
从名字中的“云”字入手,明写容貌娇艳,暗写香消玉殒。接着是今昔对比,今,茕茕孑立;昔,琴瑟和鸣,最终归结为三春桃李,一夜风霜的痛苦疾呼。
对着王朝云无一点生气的画像,愈看愈愁,愈愁愈看,此其痴一;襟袖余香,渐淡还嗅,欲嗅却淡,此其痴二;借酒浇愁,醉时能忘,能醉几时,此其痴三;空悔旧时,以泪还泪,此其痴四。
整首词哀婉动人。

回答4:

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山寺之东南。生子遁,未期而夭。盖常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亦粗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
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
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
——《雨中花慢》
这是苏轼的情爱之词,其中《雨中花慢》,可以确定是写给朝云的。而《雨中花慢》则是朝云于惠州病逝之后,东坡所作的哀悼之词,“行云”返回“巫阳”,正是“襄王”永别“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