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在民间的杭州童谣,最多的就是生活童谣,它的表现方式也是最丰富的。读中文专业的孙丽青,在大二的时候曾写过一篇关于“杭州童谣”的论文,收集了不少杭州以及周边地区的童谣,其中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民间各种版本的生活谣。
“赤膊佬,背稻草,一背北到南星桥,南星桥绊了跤,捡了一块金元宝,金元宝接个办,教给奶奶卖钞票。”
“杭州童谣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舒缓,慢吞吞的,而且很多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把一些地名融入到童谣内,既亲切,又流传得更广。”孙丽青说道。
“一只鸡,二会飞,三个铜板买来滴,四川带来滴,五颜六色滴,七高八低滴,酒里浸过滴,实在没有滴!”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人马上磨刀枪,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探母回家乡,武松打虎井阳冈,六文龙双枪是虎将,七仙女下凡嫁中郎,八仙过海李成良,九九归一唐三藏,十面埋伏楚霸王。”
“像这种童谣在杭州是最经典的。”它从一读到十,非常有乐趣,而且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在里面,小儿吟诵的时候,有种对知识的渴望在里面。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块;盐蘸蘸,少吃块;酱油蘸蘸没吃头。”
孙丽青认为这种催眠式的童谣起源于萧山,这类童谣以单缓之音作歌词,反复轻念,听者身体放松,自然入睡。
“杭州城儿,拉拉黄包车儿,拉倒齐呀儿,问问钞票多少儿。”
“我家住在三层楼,妈妈叫我去打油,打破了瓶子打破了头,人家叫我瘌痢头。”
童谣很多时候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活,体现的大多是一种生活场景。
“哭作猫,它牙猫。两只黄狗来抬轿,抬了高,吃块糕,抬了低,吃泡西。”
“哭哭笑笑,鸡公上吊,黄狗戴刀鞘。”
“像这种大伙肯定听过吧。”这种童谣往往用来将原本啼哭不止的小孩逗笑,同时配以一定夸张的动作,能使小孩破啼为笑。
“问:小官人,你到哪里去?
答:我到外婆拉里去!
问:捺外婆啦来hang里去?
答:来hang天高头。
问:奈那个走得上去
答:金又银叉叉上去?
问:捺那个走得落来
答:一片荷叶飞落来。”
这种问答式的童谣也很常见,常常是母亲或其他长辈提问,小孩儿来回答,或者是平辈小孩儿互相提问回答,这需要双方的配合。
“天上飞过三只鸟,
掉下三根毛,
毛,毛家桥。
桥,桥里土,
土,土里糖,
糖,糖贴饼,
饼,饼果老,
老,老寿星,
星,新娘子,
子,猪戒八,
八,把油柴,
柴,石宝塔,
塔,太经地,
地,地香瓜,
瓜,瓜子肉,
肉,肉出你个wu dong gu。
孙丽青当初在收集童谣时,对这种接龙式的童谣印象特别深刻:“它看上去特别长,但很多人记得很清楚,关键就是它有一定的连贯性在里面。”此谣采用连锁的调子,从第三句开始顶真,直至最后一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效果,其中又兼用谐音的手法:“星”与“新”谐音,“八”与“把”谐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