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和宗藩关系。
诸侯国并不是彻底的独立国家,他们是由周天子【册封】的。周天子是所有诸侯国的“共主”。也就是所有的诸侯国君都是周天子的【臣】。
诸侯国的君主是本国的【君】,同时又是周天子的【臣】。
比如,齐国第一代君主是姜子牙,是周文王和武王谋臣。楚国国君的祖先也是周成王的臣子。都是因为有功才分给他们领地和臣民。
注意,当时的【国】的概念和今天不一样。他是指诸侯王的【领地】和【采邑】。齐国楚国国君作为【一国之君】,权力仅仅在其【领地】之内。而周天子拥有的是【天下】。也就是说,诸侯是代替周天子在管辖天下四方。
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偏远的地区周王根本无力直接统治。比如齐国的田里收了庄稼,运回周朝都城可能要走上好几年。中央拨款到齐国,路上也要走上好几年。所谓天高皇帝远,没有办法,只有委任诸侯在地方自治统治。但是诸侯的领地依然属于【周天子】,周天子可以削夺诸侯的领地和爵位。地方的诸侯国必须定期朝见周天子并进贡。
在起初“封建”的时候,周天子一共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其中50几个是【姬姓诸侯】,也就是周天子的同宗亲戚,剩下的是建国功臣和商朝以及之前的贵族。姬姓诸侯是用来【以藩屏周】的。也就是保护【周王室】、【监视异姓诸侯】、【防范少数民族】。
但后来经过许多年的发展,周王室不断衰弱,诸侯国不断兼并扩大。尤其是西周灭亡后,周王室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受到了诸侯国的质疑。
名义上是属国,就是被周王朝册封的国家。按照西周的分封制度,把自己统治下的领土,甚至领土上的人民,册封给王室、功臣、地方部落或原有方国的首长,形成诸侯,其目的是让他们捍卫王室。这种册封关系,通过周王册封诸侯、诸侯向周王纳贡、周王能够调动诸侯军队等方式实现。
最初,齐国、楚国之类的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但是后来楚国因为受到周王朝歧视,楚武王自称为王(当时天底下最大的就是王,只能是周王),算是独立了。
春秋时候,周王室衰微,已经不能控制诸侯国了。但是名义上,除了楚国等少数诸侯国外,名义上,各国还是尊重周王的宗主权的。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不再向周王纳贡,甚至各国争相称王(楚国在西周即称王,战国时期,齐、魏、赵、韩、秦、燕、宋、中山等过也称王了),连最表面上对周王的尊重都没有了。实际上,这时候虽然还有周王朝存在,但是各诸侯国从礼仪上也各自独立了。到了前256年和前249年,秦国分别灭亡了周王室最后两块领地,周王朝算彻底灭亡了。
都是分封国,周文王武王创基业,然后把各地分给子孙和功臣,姜子牙就分到了齐国,齐楚都要向周王朝朝贡的。不过慢慢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周的天子地位开始衰落了,没人看得起,也不朝贡了,变战了国群雄争霸,最后周被秦始皇给灭掉的。
西周分茅列土,将功臣和王室成员分封到全国各地,形成诸侯,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西欧的国王和领主,只不过诸侯所具有的独立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