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事赋予更神秘的色彩,预示了书中各类女子一生的经历命运,这就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有人考证说作者原本意图要在书的最后,要写明情榜,明确所有册子上的人的姓名云云。自然因没有有力的资料证明,这种“考证”,实际上也只是猜测而已。但是我想真要那样,也不见得就好,也许反不如现在好。神龙见首不见尾,作为艺术品,更有它的神秘感。
二、这回书,把整个这部书的书名《红楼梦》,用极美丽的辞藻编成十二支曲子落实了。
三、用迷离的幻觉写出了书中主人公宝玉男性发育期的成熟过程。从一个幼童变成懂得情事的少男,只是作者把这种感觉写得极为迷幻美丽,值得读者反复欣赏,但要从青春期性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这点,千万不宜想入非非。
四、荣国府在前两回已作了较充分的介绍,这回书开始介绍东府(宁国府)。宁国府是比荣国府更加龌龊的。这中间首先突出了秦可卿,用极为迷离的手法写出了似乎是她引诱宝玉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是幻似真,似真实幻,有幻境,有判词,有“嘱咐丫头看猫儿打架”,有梦中喊“可卿救我”,有秦氏死讯传来,宝玉急得吐血等等蛛丝马迹,这就把“宝玉初试云雨情”似乎落实到秦可卿身上,把“情”与“淫”二字联系起来。这些迷离文字,是曹雪芹迷惑读者的。
作者写秦氏可卿,一上来就用既赞赏,又暗示神秘、用略带隐射和讥讽意味的语言来描绘。宝玉要睡午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看,秦氏便忙笑回道:“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贾母素知她是“极妥当”的人、“第一得意”之人,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等等。这些语言,似乎都在调侃秦氏。
后来宝玉嫌那个挂有《燃藜图》的屋子不好,秦氏要让他到自己房间中去睡午觉,一个嬷嬷说:“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这一句,几乎和焦大的骂街同一意义。接下来就写秦氏房间中奇奇怪怪的陈设:武则天的镜、赵飞燕的盘、安禄山伤杨贵妃乳的木瓜、寿昌公主的榻、同昌公主的帐,无一不带有香艳讽刺意味,似乎都是对“少男”的极大诱惑,造成宝玉青春心理的困惑,却非实事。
宝玉的感觉先是“眼饧骨软”,接着便是“惚惚”睡去,“悠悠荡荡随了秦氏……”把少男青春期的特殊生理感觉写得很细致。然后便是极为美丽的幻境了。 描写仙姑,用了一段骈文,这是中国旧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套用了《洛神赋》一类的词藻,看着似乎很高深,实际是取巧的写法。因为如果用白话白描来写“仙姑”,是很困难的。很难把她写得超过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美丽程度,这样便用骈文来点缀一下。现在一般读者古典文学基础较差,很少人懂得骈文,似乎感到很难,而在《红楼梦》时代及其以后若干年代中,能够写两句现成骈文的人还是很多的。
宝玉、仙姑对话,作者用浪漫的手法,描绘出想象中的太虚幻境。又有两廊各司,这是道教寺庙中的格局。作者把现实生活中所见的,移花接木,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写出美丽的、迷离的太虚幻境,引得千万读者神思向往,这是伟大著作的艺术魅力。
十二钗的判词,有的全写,有的只是开头,正册、副册、又副册,作者运用小说技巧,作暗示,卖关子,似乎已预示了书中人物的终身。但曹雪芹未写完全书,所以我们今天以高鹗续书对照判词,也不能一一吻合。
十二支《红楼梦》套曲,是曹雪芹的精心之作,而且是倾注了作者写书时的全部感情的。《引子》中的“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这不正是作者的自我表白么?下面《终身误》、《枉凝眉》二曲是宝玉、黛玉、宝钗齐写。后面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秦可卿依次写来,最后《飞鸟各投林》是总结了所有的人。
当然,这些曲子所写也不是十分明显,也无法与高鹗续书一一对照。如在《好事终》中,有“箕裘颓堕皆从敬”一句,似乎贾珍、贾蓉等人的淫乱,是从贾敬那里继承过来、学来的。但现在书中对此则没有具体事实。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原因有三:
一是关于秦可卿及宁国府的文字,据“脂评”看,不少都是经过改动的;二是作者未写完,高鹗续书不能乱写、乱加;三是《红楼梦》套曲早已写好,未再修改。由于以上三点,原本写得十分神秘的《红楼梦》套曲,后来读者读来,就更感到神秘了。
《红楼梦》套曲,在词曲写法上是“北曲”。其特征是字多调促,情多声促。不过这是从歌唱行腔上说的。现在读者,只读不唱,音律上的特征,与南曲又有何不同,这些也就不必多注意了。 第五回作为《红楼梦》的总开头的一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十分神秘的。为了“真事隐”,作者创造了这样迷离的幻境。电视剧《红楼梦》未把这一回书拍出来,无疑是削弱了《红楼梦》的浪漫成分,也自然削弱了原书改编为电视剧的艺术性,是十分可惜的。三十年后,电视剧导演也在后悔,当初没有把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等内容拍摄下来。实在是一件憾事!
《红楼梦》开头部分拖得很长,除一至本回外,连第六回也起着开头的作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写道:“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个头绪。”这段不也是《红楼梦》故事的开头吗?但是在此“导读”书中,不能选得太多,因此第六回也只好省略了。但我希望读者要把第一回到第六回都作为《红楼梦》全书的开头来看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