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运用什么和什么两个意象,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2025-03-25 17:30: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芳草美人

一、芳草

《离骚》中常用花草来比喻品格和节操。

因为包括《离骚》在内的整部《楚辞》,都代表着一种南方浪漫主义传统,而南方草木茂盛又美丽。《左传》等文献也曾记载过楚国向周王朝进贡包茅,因为当时据说楚地产的灵草可以通灵。而在屈原笔下,这种宗教和自然的产物被转变成了个体的、人格的、理性化了的理想象征。

《离骚》中例子

  1.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芳即芳草,用芳草代指优良品格,进而代指具有这种品格的古代贤臣。整句意思是:古时尧舜禹三代美德无暇,有众多的香草(一群贤臣)围绕在他们身旁。

  2.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菉和葹是两种恶草,代表品德的败坏,这两句是屈原的姐姐或者恋人反问屈原的话,意思是,现在满屋子都是恶草(品德败坏的现象和人),你为什么不肯佩戴(随波逐流)而非要戴你的香草(保持节操)呢?

  3.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木兰和秋菊是两种芳草,表达的是屈原宁愿过孤独寂寞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来修养自己高尚的品格,也不愿意同流合污

二、美人

《离骚》中美人意思是品德美好的人,但这里说的“美人”并不是指《离骚》中出现的“美人”一词(美人在屈原的时代可以指有美德的人,而不是美女),而是指《离骚》中描写的美丽的女子。

如同我们不能说“芳草”在《离骚》中全部用来代指“品格高尚的人”、“道德节操”或者“修身”一样。因为诗人并不刻板,“芳草”和“美人”在《离骚》中都有各自领域内鲜活多义的内涵,整个体系形成一种巧妙而又自然的整体。“美人”在《离骚》中也有各自不同但又围绕主题的用法。

《离骚》中的例子

  1. 《离骚》有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都写的是诗人在天上和人间的三次求女。三次求女都是神话或者历史传说中的美女,但三次都以失败告终。要么是因为媒人不愿意引见(屈原自己想要对楚王倾诉衷肠,但被奸臣的谗言所阻碍)、要么因为那位女子自持美貌品德不好(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或者暗讽楚王)、要么因为太晚了美人已经成了古代圣王的妻子(哀叹上古理想时代已经过去),或者从宏观上讲,是因为屈原自己对故国故乡深沉的情感使他不能远行。解释有很多种,但从美学欣赏上来看并不矛盾。

  2.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女,是代指朝堂上的小人们,而“蛾眉”多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美丽。诗人在这里把自己比作了女人,用蛾眉来代指自己的德行,又把那些嫉妒自己的小人比作嫉妒他人美貌的女子。

  3. 在后世诗词中,美人多用来委婉比喻皇帝对自己或者自己对皇帝,如李白的“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就是把自己比作西施,讽喻唐玄宗。这在《离骚》中也有例子,比如“曰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虽然不明显,但从这句话的前后可以推断出这是在用男女约会时一方放了另一方鸽子来比喻楚王对屈原以及他的美政的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