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伯这个人,没有听过这个名字的人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听过他的名字并对他的一些事迹有所认识的人对他的评价都不是很好。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项伯作为项羽的叔父,却干了对不起他的事。因此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吃里扒外的奸逆小人。但是这里面显然有对他的很多的误解,如果细细研究他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他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个薄情无义的小人。
项伯被后世批评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透露给了张良;二是在鸿门宴时舞剑保护了刘邦使他得以逃脱。第一件事情,项伯纯粹是不想自己的恩人张良受到伤害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他哪里会想到之后刘邦能够击败项羽建立伟业。第二件事情,可以说是项伯的仁慈被张良给利用了,他建议刘邦盛情款待项伯让他替自己向项羽求情,结果项伯果然中了张良的计谋,舍身保护了刘邦。这里只能说明项伯不识大局和不够睿智,没有识破张良的诡计,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楚军的内奸。
总得来说,项伯是一个重情重义和知恩图报的人,他的缺点主要在于他的仁慈柔弱和不识大体,他并非是一个居心叵测的奸臣。
项伯,名缠。他是项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杀了人,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避。项羽统兵后,他任左尹,为令尹的副职,随项羽一起进入关中。
项羽听说刘邦欲守关自王关中,遂在鸿门发布命令: 次日犒赏士卒,进攻刘邦。刘邦当时驻军霸上,并不知情,在大战即临,霸上将玉石俱焚的时刻,项伯想到了跟随刘邦的张良。张良曾有恩于他,两人关系极好。项伯不愿弃张良而不顾,连夜赶至霸上,找到张良,告以实情,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去。张良借口说,危难时弃人而逃是不义的,遂将此事告诉了刘邦。
项伯于险难中不忘朋友,有恩图报,不辞辛苦,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仁德情怀,这是极为可贵的,但他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是秦灭后刘邦与项羽已成一对生死对手,自己身为楚军高级将官,当朋友之谊与政治利害相冲突时,究竟应把什么放在首位;二是要让张良离开霸上,可以找出多种借口,未必一定要把实情相告知。当真话有泄露军机之嫌时未必不可以说些善良的谎话。项伯对两个问题显然均未考虑,他把朋友之谊凌驾于政治关系之上,也没有说谎话的准备,因而向政敌之友泄露了自己军中最高机密。张良提出危难时不能弃友自逃,这和项伯要唤走张良的道理是暗合的,项伯也就同意了张良的请求,遂听任军中机密直送政敌刘邦。
刘邦感到自己力量不敌,决定软化双方的对抗,遂把项伯选定为行事的突破口。他对项伯极恭敬地约见、祝酒,结为亲家,又以圆通的理由,诚恳地解释了产生误会的事情,表明了他对项王的忠诚之心。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的忠诚,甘愿充当双方和解的中介人,不仅给刘邦提出了一个自认不错的主意,而且说服项羽善遇刘邦,为刘邦的到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次日的鸿门宴上,范增不断地暗示项羽,让乘机杀掉刘邦,项羽因在事前已被项伯说服,认定刘邦为忠诚有功之将,因而对范增的暗示默然不应。当范增召来项庄即席舞剑时,项伯一定看出了其中要杀刘邦的真意,立即拔剑对舞,常用身体遮护刘邦,使项庄一直难于下手。在项伯看来,刘邦来鸿门是自己出的主意,因而他实际上是自己请来的客人,对他的性命负责是自己应尽的道义责任;何况自己与刘邦已在昨晚结为亲家,更有一层亲戚关系包含其中。
项伯劝项羽勿杀太公,所言道理虽不清晰、充分,但绝非是出于仁道主义则可以肯定。因为,项羽坑杀活人无数,从未见项伯有劝谏的表示。他自己在九江王英布反叛投汉后,奉命收集九江散兵,也杀尽了英布的妻子儿女。此事出面相劝,一定是他想起了四年前刘邦与他在关中霸上的婚姻之约,既然结为亲家,就有保护亲家翁的义务。项伯勇敢地承担起了保护太公的责任,真实的心境不好说出,只好语焉不详地用大话劝阻,这其实是他政治立场的又一次表露。如果说分封诸侯之前,楚汉对立之势尚不明朗,项伯庇护刘邦的一切行为可以用头脑不清来解释,并加以谅解;那在楚汉战争已近四年的广武对峙之时,仍然暗存庇汉的态度,就难以作出正常的解释。
项羽败亡后,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地在今江苏省淮安县西南。赐其姓刘,但后来未见刘邦的哪位儿女与其子辈成婚。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如《左传 · 僖公二十三年》记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刘邦赐项伯姓刘,不知是赏以同姓之尊,还是要借故取消以前的婚姻之约,因为当年霸上结亲本来就是刘邦临时求助的手段。项伯受封三年后死去,其嗣子项睢因罪未承爵。
司马迁在《汉功臣侯表》中解释项缠(伯)所以封侯的原因时说: “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楚军的左尹高官在汉军打败项羽时“尝有功”,这是耐人寻味的情况,其政治品格已跃然纸上。
以下纯属个人意见,一家之言,不可尽信。
项伯其人并非教科书所说的那么不堪,这个人物是很微妙的,不能只用“吃里扒外”四个字概括。首先,项伯是一个重道义,有侠气的人。我们可以猜想到当年张良为什么会救项伯。张良当时匿居下邳,做的大概是秘密谋划反秦一类的事,他所救的必然也是同道中人。作为楚国流亡贵族的项伯,很有可能是杀了某秦朝的官员,或者其他,总之他是作为六国遗民做了什么危害秦朝的事情,然后在逃亡过程中被介绍到张良处,而张良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而搭救了他。可见项伯是一个有血性,有侠义精神的人。项伯后来在鸿门宴之前通风报信,也是为了这个侠义的精神。但后来他处处帮助刘邦,则不是完全出于兄弟义气——我们不要把古人都想成白痴好不好?难道项伯做了这么多对不起自己侄子的事情都是“头脑发热”么?他在项羽帐下似乎并没有太多作为,项羽虽然表面尊敬他,却不见得把他当作一个有用的战将也好,谋臣也好来使用,项伯或许是感觉无用武之地,又或许是不满项羽,或者是看出项羽性格上致命的缺陷,而做了一笔政治上的投机生意,在某些关键时刻帮助刘邦。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诛杀了曾多次徇情放走他的丁公,理由是丁公身为项羽的部将却帮助敌人,不忠不义;然而对于项伯,刘邦则是封赏,可见项伯在后来几乎成为了汉营官方承认的楚军内奸。总之,项伯帮助刘邦是经过政治上的周到考虑后做出的选择,他是刘邦阵营的人,而不是糊里糊涂之中帮了对手害了亲人。
他绝对是屡次三番,刻意的袒护刘邦及汉营,绝非头脑发热或者盲目以为义气所为。很明显这就是一种政治投机,甚至叛变。项羽此人确实有非常多的致命缺点,并且注定失败,但项伯此人更加无耻,蓄意的帮助敌人出卖自己亲人。也许在他看来,这也是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
项伯只是个普通人,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样的人有过很多还有很多还会有很多,谈不上小人坏人奸人佞人,反而是心慈手软像是个大善人(若论虚伪与否不好评说,最后被封侯还得善终,内心不痛吗?),却也算不上好人,不是明白人明理人,只能说是庸人糊涂人烂好人,这个感觉好难受啊,你要么就妥妥的坏,要么纯纯的好,你这样阴阳怪气搞的亲者痛仇者快的是真气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