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查找被执行人的财产,可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金钱的查找
金钱给付案件的执行,首先考虑的执行方法是给付金钱,简便易行。然后才考虑等值物的执行。金钱的查找,在这里主要是指查找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到期债权、在有关单位尚未支取的收入、从有关企业中应得的已到期的股息和红利等收入、在其他股份有限公司中持有的股票、在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法人企业中的投资权益或股权等。现以查找银行存款为例,简述几种查找途经。查找银行存款,关键是查明被执行人在银行的存款帐户、帐号。然后才能适用查询、冻结、划拨的执行措施。
1、由当事人提供帐户、帐号。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之间在经济往来中关系密切,往来资金也基本是通过银行结算,可以从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以及往来的信件、电传、电报文稿中查取。
2、到人民银行查询被执行人的帐户、帐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开户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因此,可到当地人民银行查询。
3、到被执行人辖区的工商、税务部门查询被执行人的帐户、帐号。企事业单位在工商和税务部门都有档案。工商档案中的开业登记和税务档案中的税务登记都有帐户、帐号的记载,特别是交税款时都是通过银行缴纳,查取的帐户、帐号多是正常使用的。
4、利用被执行人交纳的水、电、保险、邮电等费用,到相关的管理部门查找帐户、帐号。
5、从被执行人的会计帐簿中查找帐户、帐号。如果被执行人拒绝提供,可依法搜查财务部门,但搜查和查阅帐簿工作一定要迅速,防止被执行人与开户行串通,转移存款。
二、动产的查找
动产的查找,主要是指查找被执行人的航空器、船舶、机动车辆、机器设备、办公设备等。查找机动车辆的方法:由申请执行人提供;对经常停放在被执行人处的车辆进行审查;到机动车辆管理部门查询。同时,到交通部门查询车辆购置附加费和养路费的交纳情况,对那些“公车私照”弄虚作假的行为也能查得一清二楚。对航空器、船舶的查找,除由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提供情况外,可到主管登记部门查询。对机器设备、办公设备的查找,可以直接到生产车间、施工现场、工作室等场所直接查看,并审查其固定资产帐簿及有关原始凭证。其数量价值可一并查清。同时,也要留心对库存产品、原材料的查找。
三、不动产的查找
不动产的查找,主要是指查找被执行人使用的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着物。除由申请执行人提供情况、咨询被执行人外,可查阅被执行人固定资产帐簿及有关权利证书,或到土地、房产、国有资产、林业管理部门查询。
四、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扩大查找被执行财产的范围
当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时,就要考虑有无变更和追加被执行主体的条件。
被执行主体有直接主体、连带主体、代位主体三种。直接主体是据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中确定的被执行主体。连带主体、代位主体则是在执行程序中,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或是出现了在审判程序中未曾发现的情节,依照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应变更和追加的新的被执行主体。
变更和追加被执行主体,从形式上扩大了对申请执行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范围,增加了查找被执行财产的线索和可能性。从本质上看,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的过程,也是查找被执行财产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76条至第83条规定了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的10种情况。
被执行主体的变更和追加,通常是通过审查企业的性质、结构、有无合并或分立的情况、注册资金是否到位来确定的。仅举一例,注册资金是否到位的查找方法是:到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查阅被执行人的工商档案,审查开业登记和验资单位的验资证明,然后审查被执行人的现金帐簿,并询问被执行人。一般可以查清。如果发现注册资金不实或有抽逃行为,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债务,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0条的规定,裁定追加开办单位为被执行人。
连带主体、代位主体确定后,就可以按照前述的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的方法,查找他们的财产,然后决定执行方法和适用执行措施。
辅助(⊙)——484114850——(⊙)——控制————软件辅助
辅助(⊙)——484114850——(⊙)——控制————软件辅助
软件效果稳定可靠,
很多朋友都在用,
希望给你带来好运吧。—————————————————————————————
马克思对于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现象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尺度:一是历史尺度,二是道德尺度。所谓历史尺度,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有利于实现全人类的发展为标准。所谓道德尺度,是指运用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作为判断一种事物价值的有无、正误和大小的标准。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体现。通过运用双重尺度,人类改造历史,改造现实,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上来看,这两种尺度是一致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尺度却常常呈现出二律背反。“这种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现实中的背反要求我们评价一种社会现象时自觉运用辩证思维,坚持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统一。”
消费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都离不开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离不开消费。但消费主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物质生产以几何级数增长,社会生产相对过剩,需要消费来维持、拉动和刺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结束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进入了“消费”为中心的时代。这时,人们消费的目的性质跃居于手段性质之上,消费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此时,消费主义便产生了。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消费主义进行了界定,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出来的欲望的满足。
一、消费主义的基本思想
“很多年前,一个人如果难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许会去教堂,也许会去闹革命,诸如此类。今天,如果你难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脱呢?去消费!”在消费主义的视野中,人就是消费者,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财富的创造和挥霍,除此以外没有别的选择。人们在永无止境的消费中印证着“我消费,故我在”的信条,并通过消费而强化了对这一信条的信奉。概括起来,消费主义的基本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消费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
在物质消费领域,消费主义把占有和享用物质产品看作是自我满足和快乐的第一要义,永不停歇地刺激人的需求,把人的价值定位在单一的物质生活的享有和满足上。人们不关心消费的后果,不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代价,无视个人的经济能力,甚至为了消费可以铤而走险。在文化消费领域,商品的“文化化”和文化的“商品化”趋势愈演愈烈,文化文本与商品的本质差异趋于消融。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大量文化作品朝着生活化、娱乐化、消费化方向发展,大量娱乐节目服务于受众感官和本能,色情、凶杀、暴力成为许多影视作品的主题,搞笑、逗乐、无厘头成为许多作品的创作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关注理性、崇高,只注重享乐和刺激,文化消费应有的形而上的超越和提升转化为形而下的放纵与堕落。
2.通过消费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高低之分,较高的需求是建立在较低的需求之上,人们只有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在传统社会,由于物质资料匮乏,人们在消费选择上是先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等较低层次的需求,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消费选择中并不重要。在今天,由于物质资料的丰裕性和同质产品的差别化,使消费者对消费选择的个性化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成为可能,消费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满足生理、安全和归属等低层次的需求,这种情况在炫耀性消费、个性化消费和时尚消费等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
3.通过消费实现人生目标和个人价值
消费主义在人们心中确立这样一种理念: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在我们拥有的东西中发现。因此,消费成了个人平等、幸福、自由和快乐的源泉和象征。比如消费主义宣扬通过消费可以实现人人平等。人们不但可以借助消费抹平自己与他人之间在社会地位、收入、权力等方面的差别和歧视,而且个人可以通过消费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消费主义以财富和消费的多寡作为人们幸福与否的标准。现代传媒借助网络、广告、电影、电视等,将美丽、浪漫、神奇等文化特性巧妙地与商品融合在一起,制造了与商品消费本身并无必然联系的各种意向,让人们觉得这就是所谓的幸福生活,从而不断刺激人们投入到对这种梦幻般“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去。
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后,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传播和蔓延,就连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精打细算”传统的民族也深受影响,一部分人开始放弃了节俭、理性的消费观念,转而认同和实践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里,消费主义的全球性扩展,并不是说消费主义所到之处,人们就马上拥有了消费主义的生活,重要的不是人们有了什么,而是人们想要什么,是什么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意义和追求。正确看待消费主义,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统一,既看到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道德上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二、从历史尺度看,消费主义是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
从历史尺度来看待消费主义,就是从其产生的时代环境加以考察,而不是仅仅用当下的标准去衡量。消费主义出现的典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身份从事生产活动,个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和消费才会得到社会承认,个体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转化成了物的价值,人和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和商品的关系,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但是,消费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
1.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的民主化和大众化
消费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现象。在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产资料比较匮乏,因此,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禁欲主义和等级制度,让普通人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而让极少数特权阶层从事物质享受和精神活动。从“消费”的本质角度而言,只有在满足为生存而进行的“消费”之后,才能开启真正意义上人的“消费”。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彻底改变了纯粹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的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成为可能。进入20世纪,福特主义被广泛采用,大批量的生产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现实,历史进入了一个“丰裕时代”,消费主义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品的消费不再为少数人或统治集团所独占,而是以大众为对象,大众成为了工业体制的目标,有人称之为“消费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在消费社会,“大众”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它原本是指社会上居于多数的从事体力劳动的阶层,到了此时,把收入相对平稳且一直呈扩大趋势的中间阶层也包括在内了。这样一来,原来被社会下层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全社会迅速扩散,从而使过去的奢侈品成为了必需品,一个大众消费社会悄然形成。
2.促进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人的“自由个性”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以消费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以人的个性为线索,考察了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消费在人的个性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在“人的依赖关系”社会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出售的是家庭消费之外的剩余产品,产品的大部分被家庭成员消费,人们的生产———消费结构处于一种狭隘、封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法冲破自身活动的局限性,更没有办法把他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纳入自身,由此决定了个人同他人的关系只能是政治或血缘上的依附关系,人被束缚于一定的家庭和政治共同体内部,人的个性表达和独立性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消费和生产开始出现分离,消费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这样一来,人对商品交换及货币的依赖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依赖关系。这种生产方式使人们摆脱了狭隘的共同体的束缚,突破了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形成了独立的个人和个人的独立人格,为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消费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特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相对于过去的时代来讲,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
3.消费的符号性特征为向精神层面转向提供了可能
在消费社会,压制人的消费欲望既是反人性的,也是不现实的。不能压制人的消费欲望,但可以引导人们把物质消费的追求转向精神消费的享有,而消费主义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特征本身就蕴含着其向精神性消费转向的可能性。消费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对于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与消费时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纵行为。”一方面,人们通过消费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品位、身份、地位、个性等,另一方面,人们消费产品本身所象征的某种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等。由此可见,消费的符号性特征揭示了其内在悖论:越是追求物质消费,越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无关。这样一来,消费主义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特征就构架了通向精神消费的桥梁。“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不会找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方面为他开放的。”没有符号,就没有精神生活,没有精神生活,就没有人对现实的超越和人本身的发展。
三、从道德尺度看,消费主义导致了现代性困境和人类的生存危机
从道德尺度来评判消费主义,就是根据当今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来看待消费主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主义最大的道德缺失在于它追求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望,因为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而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为满足欲望而进行的无限消费必然会冲击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并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主张节俭、适度、节制、均衡的消费观,反对奢靡、挥霍、贪婪和纵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普遍崇尚去奢从俭的消费观念。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主张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举办仪式都要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左传》中也提到:“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把“俭”和“奢”作为判断人的德性的重要标准。道家要求人们“见素抱扑,少私寡欲”,提倡人们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指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把节俭作为衡量贫富的重要尺度,主张克俭、节用。墨家更是把节俭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在《墨子·辞过》中提出了“节俭则倡,淫佚则亡”的理念。
在西方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对美德或上帝的追求所获得的幸福,而不是对欲望的满足所获得的快乐。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新教伦理通过宣扬禁欲苦行,惩戒奢华懒惰,强调苦行僧式的世俗劳作和克己赎罪,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原始资本,并使勤勉、刻苦、节俭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消费主义出现之后,追求品味、时尚、身份象征的奢侈消费取代了传统生活伦理中的节俭、适度的观念。目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消费主义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电影、电视、广告等现代传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更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日益取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当性与控制性,不仅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效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人也纷纷崇拜、向往和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消费,故我在”、“不消费就衰退”的信条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的节俭、适度的消费观被彻底抛弃和颠覆。
2.引发了代内不公和代际不公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但是对自然界的开采和破坏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危机等问题使得人类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但仅仅从生产的角度而忽视从消费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则是片面的。消费与生产的紧密联系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消费主义对生态和资源的影响。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为目的的消费主义,打着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幌子鼓励人们疯狂追求物质享受,使人与自然之间处于紧张、对立的状态,并引发了代内不公和代际不公问题。
一方面,消费主义引发了代内不公问题。代内不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不公正,二是一国之内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公正。就全世界而言,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但它的使用却是不均等的,发达国家的消费过度导致欠发达国家的消费不足。事实上,发达国家1∕4的人口消耗了地球上80%的能源资源,而欠发达国家3∕4的人口只消耗20%的能源资源。在一个国家内部,富人的奢侈性消费是以穷人的基本需要的牺牲为低价的。在消费主义的鼓吹之下,穷人对富人消费方式的崇拜模仿,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和能源危机。因此,在资源总量和物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只能是富人或富国的特权,而与穷人和穷国无缘。
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引发了代际不公问题。人类所追求的社会公正不仅在空间跨度上包括全人类,而且在时间跨度上也包括子孙后代。后代人由于现实生活的“缺场”,无法宣示自己的话语权和资源争夺权,但不代表他们的权力应该受到剥夺。当代人应该充分考虑和尊重后代人的权利,甚至自觉充当后代人权利的代言人。然而,消费主义的形成和传播,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和贪婪,引发了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透支和剥夺了后代人拥有同我们一样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使后代人面临着无法维持生存甚至无物可消费的困境。
3.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萎缩和意义的迷失人,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仅有满足欲求的物质消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够实现其本质的东西,不是物质上的无限享受,而是通过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表现出来的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对精神需要的追求不仅能够调节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而且能够防止人一味地沉溺于物质享受,疏远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诱导下,人们崇尚物质享受,关注当下享乐,忽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对智力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思考。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购物狂”、“网购成瘾”现象就是生动的写照,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和消费冲动,逛网店、买东西成了生活的主题和意义,陷入“不购物就难受”的情结中无法自拔。但是,消费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暴殄天物和穷奢极欲的消费活动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当下一些富人群体虽然过着高消费的生活,但“郁闷”、“没劲”、“无聊”却成为口头禅,抑郁症、过劳死更是困扰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问题与消费主义的传播与盛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马赫指出,“人的需要是无穷无尽的,而无穷无尽的需要只能在精神王国中实现,在物质王国根本不可能实现”。消费主义企图用物质的满足来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归属之所,无疑是缘木求鱼。
四、解决路径:满足人的合理消费需求,引导消费活动的精神性转向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否则我们必然会对以生产力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历史进步做出完全否定的价值评价。但是,消费主义的出现又造成了现代性困境,引发了环境能源危机、道德滑坡、意义迷失等问题,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因此,正确评判和对待消费主义,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统一,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躲闪逃避,也不能任其泛滥而无所作为。
一方面,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正当的、合理的消费需求。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了消费者消费的对象和规模。反过来,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规模的扩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告别物质匮乏和短缺的年代,进入物质相对宽裕和丰盛的时期,所以,生产品种丰富、种类繁多的商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成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向全面小康迈进,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以解决吃、穿为刚性需求转向现在以解决住、行为刚性需求,并且向旅游、娱乐、再教育等享受型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延伸,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6%下降到不足35%和37%。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消费热情和消费欲望逐渐被点燃和激发,由过去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变为越来越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情感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人们消费能力提升的表现。
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减弱,拉动消费引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消费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其中,个性化消费、多样化消费将成主流,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大众消费和绿色消费将成为新的亮点。如何把握扩大内需过程中的消费新热点,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鼓励人们积极消费,满足人们“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盼,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当前的重要价值导向。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的体力、智力和个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提升人们的消费自觉意识,引导人们消费理念的精神性转向。消费自觉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消费文化和消费方式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把握,对自身消费观念、心理和行为的认知、觉悟和反省。人的消费欲望不能压制,但可以进行积极引导和主动疏解,即引导人们增强消费自觉意识,认识到消费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当然,引导人们向精神性消费转换并不是对物质消费的抹杀和否定,而是对物质消费的延伸和提升,既符合当前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要求,又充分考虑了如何把人们吃饱饭之后的烦恼进行转移和消解。因为人的物质需要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有限的,人的精神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却是无限的。通过物质消费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注定只能是短暂的、肤浅的,而精神创造的成果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精神却是恒久的、深刻的。比如,一个人在业余时间是去饭店胡吃海喝、去商场“血拼”、甚至去赌博吸毒,还是去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等地方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前者无疑是物质的、庸俗的、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后者是精神的、高雅的、有益身心健康的行为。因此,积极引导人们消费理念的精神性转向,才能使人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不为物欲所蒙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达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融合与统一。
热心网友| 发布于2017-05-25 03:39 评论 0 0
这些都是保"密的东 西,一般人没技 术是不能" 查的,我昨 天刚 刚找 "过?他 ?·?:"577..330.。。811,调 "取了我爱人的记 "录,而且他们绝 对保 "密不会泄" 露任 何信 息,太感 谢了。赞!!
=========
焦距由于数码相机的镜头规格比较特殊,无法由这个数据预测可以拍摄的景物范围,厂商大多会在镜头焦距参数后增加相当于35mm传统相机焦距数值。如果是旅游纪念或生活照,只需购买定焦镜头机型,如果有多样化需要,拥有三倍或更多光学变焦能力的相机会更适合。焦距也称焦长,通常是指透镜轴心线上的中心点至影像可清晰成像时的距离长度,在相机中则指整个镜头组的焦距,单位是mm(毫米)。焦距越长,镜头可视范围的角度越窄,但具有放大、接近的效果,就像望远镜的镜头一样;焦距越短,拍摄范围就变大,相对物体会较小,适合在近距离拍摄较大的场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广角镜头。对于数码相机而言,焦距越长,镜头组的深度也越长,另外还可以从相机镜头上找到f=5.5mm或5.5mm之类的数据,不过,由于数码相机的镜头焦距普遍比一般的35毫米相机短很多,所以厂商多会在说明书上注明类似:相当于35mm相机的36mm镜头的字样,供用户进行对照比较。
光圈范围光圈越大就越能适应不足的光线,如果能有两种以上的光圈值,相机的应用弹性会较大。光圈是影响曝光的重要机制之一,通常指镜头组内约5到9片的金属薄片所组合的控制装置,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圆圈以控制进入镜头内的光线多少。光圈越大,单位时间进入的光线越多。光圈的大小以数字表示,数字越大表示光圈越小,也就是进入的光线量越少。而镜头所标示的都是指该镜头的最大光圈,也就是全开状态下的值,比如:1:3.2,但在变焦镜头上则会看到9.2-28mm1:2.8-3.9的标示,表示在焦距为9.2mm时的最大光圈是F2.8,而焦距为28mm时的最大光圈则为F3.9。
快门数码相机快门能支持2~1/1000秒已经可以符合一般需求,当然如果能有更宽广的快门范围,那么更能符合各种严格的拍摄条件,如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或静夜星空等。快门用来调整相机的曝光时间,单位是秒,是以倒数来表示的,例如:30、250的意思是1/30秒、1/250秒,所以数字越小快门速度越慢。快门速度越快,越容易捕捉高速移动的影像,一般拍摄时也不容易因晃动而导致影像模糊,不过速度快可能导致进光量不足,通常高速快门必须在光线较强时使用,或将光圈配合放大。而光线不足时,速度慢的快门就比较适合,但可能需要三脚架辅助。
3.微距拍摄微距就是将要拍摄的主题拉近、放大,重点在于将微小物体拍成你要的大小,在微距模式方面,各种数码相机能力不一,有的甚至可以贴近至0.1厘米左右来近拍。
4.其他功能其他如消除红眼闪光、白平衡、曝光补偿等功能,对于各种环境下的拍摄会有较大弹性。
自动白平衡修正数码相机的感光部分相当于传统相机的底片,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需借助白平衡修正能力来反应光源所产生的变化。它主要针对不同环境下的感光程度而设计,不同的光源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颜色偏差,可能使颜色偏蓝、偏黄,而白平衡修正可将其修正过来。
曝光补偿由于相机的自动曝光功能以中灰色所反射光线的进光量为比较标准,因此在拍摄画面中,如果白色太多(反射光多)时,进光量会高于测光标准值,所以相机便被误导,以为光线很强而缩小光圈,造成照片曝光不足现象,白色部分变得不够白。而曝光补偿则针对这种情况,将曝光度往上加1或2格,才能有明亮、正确的影像。反过来,大部分是黑色状况下,需把曝光量下降1或2格。
许多消费者因为不了解数码相机,片面地认为,像素高的就好。其实不尽然。选购数码相机时,要兼顾它的数字特性和光学特性。
1、数码相机的镜头。设计优良的高档相机镜头由多组镜片构成,并含有非球面镜片,可以显著的减少色偏和最大限度抑制图形畸变、失真,材质选用价格昂贵的萤石或玻璃来做镜片。而家用和半专业相机的镜头为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采用的是用树脂合成的镜片。
2、数码相机CCD的像数值。CCD是数码相机的心脏,也是影响数码相机制造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也成为划分数码相机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入门级的是300-500万像素级产品,而商用及半专业用户则倾向于500-1000万像素以上的产品。
3、数码相机的变焦。光学变焦是实打实的变焦,不会影响照片的成像质量;而数字变焦是电子变焦,是以损失照片清晰度为代价的局部放大。
4、数码相机的电池及耗电量。数码相机因带有LCD 显示屏及内置闪光灯,因而电池消耗量比传统相机大。使用5号电池价格便宜,随时随地可以买到,但照不了多久电池就没电了。因此,最好选择配备可充电锂电池的机型,目前主流数码产品皆已设计为锂电池,同时提供齐全的充电设备作为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