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感观,历史上的隋炀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4-11-24 13:46: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传统观点认为,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其罪行罄竹难书。他营建东都、开通运河、巡游江南、三征高丽,他荒淫无耻、残忍毒辣、祸国殃民,他最终葬送了短命的隋王朝。所有这些劣迹在《隋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书中都可以找到明证。
但是,由于《隋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的作者们写书的目的就是要其帝王以史为鉴、以隋炀帝为鉴,所以把炀帝盖棺定论,冠以暴君之恶名,再加上旧史家、文学家对炀帝的丑化,隋炀帝就似乎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后人很难认识到他的真实面目。
炀帝做了很多伟大的事。比如:修运河、见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这一方面说明隋炀帝与秦始皇、唐太宗一样功勋卓著,但另一方面又有矫枉过正之嫌,不免拔高了炀帝的形象。我认为,隋炀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虽然他有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的一面,但瑕不掩瑜,他的许多措施无论是决策还是客观效果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不难看到,在贞观之治中,唐太宗是跟在隋炀帝之后亦步亦趋的,不仅以隋为镜,而且以隋为师,隋炀帝是唐太宗美誉名垂青史的垫脚石。这里,评论隋炀帝的功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索造成其“过”的历史原因。
时势造英雄,同样,时势也造就暴君。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400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进入了封建社会后期的转型时代,历史正处于大发展的趋势下。但是,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成就了隋炀帝,他却有轻易地毁掉了历史继续前进的势头,转型期的新旧矛盾击垮了他,阻碍了他一展宏图的心愿。
隋朝的建立,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洗礼,这一方面说明北周的社会矛盾还并不十分尖锐,但另一方面就使得隋统治者看不透社会存在的问题,将各种矛盾全盘继承下来。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势力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仍尾大不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这种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南北文化的差异造成南北地主的分裂。钱穆《国史大纲》中这样认为:“炀帝的多欲政治是他的夸大狂,一面反映出当时国力之充实,一面是炀帝已深深染受了南方文学风气之熏陶。”南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南北地主的分裂,而隋炀帝不能把南方的文学与北方的吏治、武力绾合,造成更高、更合理的政权,终于重蹈了秦始皇的覆辙。另外,南方文学,实则“变相贵族之产物也”,“ 炀帝雄才大略不如始皇,而同为带有极度的贵族气分,故两人皆不能恤民隐”,一味滥用民力,涸泽而渔,导致王朝的覆灭。
第二,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矛盾。汪钱《隋唐史杂记》分析了隋政权的阶级基础,其中之一就是开始兴起并发展的庶族地主。隋统治者并没有明确它是代表普通地主利益的,但一方面国家与世家大族有矛盾,另一方面,普通地主要发展,就要削弱士族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因而隋政权客观上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就比较激烈。而隋炀帝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这些矛盾,用人不当,这也是隋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隋炀帝的“过”,隋炀帝“过”也不只是他个人的错。《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论》认为隋文帝的聚敛财富,恰好支撑了炀帝的挥霍奢靡。唐太宗也说过“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每一个皇帝都有贪婪、贪图安逸的一面,当条件充分时,便明显地暴露出来。贞观初年、汉文景之治中,皇帝提倡节俭,这并非是皇帝艰苦朴素,实则是遭受动乱之后,社会经济萧条,没有这个条件供皇帝去奢靡,在要享乐还是要江山之间,稍微有点理智的皇帝肯定会选择后者。贞观后期,社会经济恢复,唐太宗也是“锦绡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帐烦劳”。可见,炀帝与太宗被传统史家称为一暴君、一明君,实在也是时势造就,他们本人实属一丘之貉。难怪胡戟提出了“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个个儿”的假设!
综上所述,炀帝的过失是时势造就,隋的短促而王也是各方面综合因素造成。我们不能以胜者王败者寇的狭隘眼光去审视隋炀帝。隋炀帝的很多政绩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但是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历史的发展本是曲折的,人类的进步也是在摸索中前进的。隋炀帝正好是处于历史长河迂回处的皇帝,他失败了,但他走过的这段弯路,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他当时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惨重代价开创了历史前进发展的势头,为封建盛世的到来拉开了序幕,历史长河又浩浩荡荡地向前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