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苏联后,由于兵力缺口巨大,陆军要求空军抽调多余地面人员填补其兵力损失;但由于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对陆军成见很深,不愿意对陆军提供兵力援助.
另一方面,希特勒乐于分散权利,造成多方相互牵制的局面,对戈林下达了命令.
戈林一方面嫉恨陆军的要求,一方面又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而失宠.于是,其对希特勒的命令稍做手脚,自行组建了空军地面战斗部队,既空军野战师.
第一波次空军野战师一共10个,番号从1到10,一般组成为3个师属直辖空军猎兵营,1个炮兵营,1个反坦克营,1个自行车侦察营,1个高炮营,1个补给连等单位,人数约在8000人上下,此波次的空军野战师除第1师外,其它的表现十分糟糕.
第二波次空军野战师一共12个师,番号从11-22,其中第21师是从第1空军野战师改编而来,第22师取消组建,人员支援给第21师.此波次空军野战师编制为2个空军猎兵团(后增加为3个)一般为2营制或3营制,1个3营制炮兵团,1个高炮营(有些师的炮兵团为4营制,既高炮营编入炮兵团内),1个负责侦察的燧发枪手营或自行车侦察营,1个补给分队,1个通讯连.人数约在1万人上下,但有部分师超编(如第21师有1万3千人)
在轻武器方面,空军野战师的装备情况要好于陆军甚至是武装党卫队,并引发后者强烈的嫉妒与不满;在重武器方面,部分师配有1个连的III号突击炮,但反坦克武器薄弱,多为P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P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以及PK97/40反坦克炮(缴获的法军施耐德1897型75毫米速射炮,并用德国PK40反坦克炮的炮架改造而成),师属炮兵一般装备波兰/法国/苏联的缴获装备,甚至有一门150毫米的老式铜炮(从法国博物馆里征缴的).
由于空军鲜有合格的地面战将领,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多数空军野战师表现十分糟糕,并成为敌军的优先打击对象(因为空军野战师战斗力薄弱,在其防线上容易达成突破).
空军野战师表现糟糕的主要原因有:
①没有合格的师长及参谋人员;
②组建仓促,训练不足(有的师仅仅组建3个月就被拉往火线);
③人员数量不足,有的师仅有5700人;
④使用不合理;戈林本是想将战斗力低下的空军野战师置于平静的次要防线或者后方,执行强度较低的警戒任务或清缴游击队等任务;但由于德军巨大的兵力缺口,迫使其抓住一切可以作战的师拖入前线,有的师人数不过8000,防守正面宽度却高达75公里,每2公里才有一门反坦克炮;
⑤其它军种盗用空军野战师的装备,在西线配置的空军野战师装备较好(主要得益于距离德国本土较近/戈林的袒护/安逸的环境),但被其它陆军单位大量借用,等到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空军野战师不少装备(尤其是重型装备)所剩无几;
⑥士气低落;原本大量德国青年是怀着成为飞行员或空降兵的美好梦想选择加入空军的,但将他们组建成纯粹的地面部队,对其梦想和士气的打击不可估量,导致不少人转行加入陆军或武装党卫队.
到了1943年,空军野战师的表现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很多陆军将领纷纷对希特勒和戈林表示不满,甚至连空军内部也有不少人反对空军野战师继续存在下去.最后希特勒下令将空军野战师转入陆军指挥体系.
此举本是想用陆军的优势对空军野战师进行训练,将其打造为一支野战雄狮,但最终希望破灭.除了少数2、3个师的表现尚算靠谱,其它的多遭受全灭的命运。
具体原因为:
①戈林不允许他人染指他的私人王国——德国空军,因此,在空军野战师被交给陆军指挥时,戈林下令将其中最精锐的1万人抽调出野战师,而作为补偿的人员却是一群中年大龄,体力、训练都不符合现役的军人;而在这之前,戈林已经将2000人调出野战师用于补充“赫尔曼·戈林空军元帅”装甲师的兵力;
②陆军人力不足;虽然陆军在接手空军野战师后,用不少军官、士官替换空军同行,虽然产生一些效果,但由于到了战争后期陆军本身就面临严峻的人力资源形势,对空军野战师的援助就形如杯水车薪。
具体的情形,你可以参考《闪电战》第50期,这期有专门文章进行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总共有几十个,但大多沦为机场守卫部队,战斗力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