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 读后感

2024-11-24 00:22:5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读《晏子使楚》有感

  这篇文章是根据《晏子春秋》改写的,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斗智的故事。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冷静的人,而且还能言善辩,他是那么勇敢,面对楚王的侮辱,他毫不畏惧;他是那么聪明,一次一次地维护了自己与国家的尊严。文章讽刺了楚王的高傲自大,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第一次,他想利用晏子身体上的不足让他出丑,显显自己的威风。可没想到被晏子机智地驳回了。“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总不能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吧。“只好”写出了楚王的无奈,也说明了楚王不会善罢甘休,从而引出了第二次斗智。楚王说晏子是不中用的人,“冷笑”写出了对晏子轻蔑的态度。晏子则回答的机智、巧妙,“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晏子表面上贬低自己,实际是贬低了楚国,如果楚王承认晏子不中用,也就等于说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晏子的回答让他无言以对。第三次,楚王让士兵抓来两个齐国的盗贼来,“笑嘻嘻”看出了楚王的阴险狡诈。很显然,出使国外听到自己国家的丑闻是很丢面子的事,可晏子却遇事冷静、大胆,以柑橘因水土而异为例阐述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暗讽了楚王治国无方。晏子的每一次回答都那么巧妙,他并没有直接说出对楚王不满的话,而是婉转地、不失礼仪地回击了楚王。

  其实,在现代也有一个利用智慧维护了国家名誉的例子。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个万国博览会。其中评酒会接近尾声时,或许是因为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积弱积贫,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或许是因为包装简陋无法引起注意,中国送展的那么多酒没有一种评上。忧心忡忡的中国代表急中生智,拿出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掷于地上,浓郁的酒香立刻散开,使在场的评委大为惊异,反复品尝后,一致认为茅台酒是世界白酒中的极品。

  晏子依靠自己的智慧削弱了楚王的傲气,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那名中国代表也利用了自己的智慧使中国的白酒成功地走向了世界。由此可见,智慧可以帮你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让你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2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著。
  我们能从晏子治齐,晏子劝谏景公善政的传说中悟出点管理经验和领导艺术来的。
  领导个人修养方面:仁、俭、谦、正、实。
  仁者爱人,具体到领导者而言,仁就是爱民,就是有爱心,有同情心,就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他的努力下,伤槐者、伤竹者、惊鸟的野人、养马的官员都免除了酷刑,保全了性命;逢于何的母亲得以安葬,北郭骚的母亲得以颐养天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晏子的公仆意识之强,爱民之深,是显而易见,处处见著于行动的,这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里确属难能可贵。
  晏子尚俭,但对自己物质欲望的抑制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不但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而且不讲排场,不比阔绰,甚至不惜寒酸龌龊,丢人现眼。
  就晏子的俭,我领悟到,一个领导的俭朴,不仅关乎个人修养和公众形象,而且事关整个群体的利益;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问题,而且是一种工作作风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政治方面问题。
  谦,即谦虚。一个人谦虚,则有礼,能平等待人,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概是每一个为官者必须遵守的宝贵原则罢。
  晏子谦恭有礼,稳重大方,从不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更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身正则立。脚正不怕鞋歪。上不正则下邪。所谓“正”,就是作风正派,集中精力,务正业,干正事。具体到领导者,就是事业心强,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不良嗜好。实事求是地分析,
  实,就是努力实践,扎扎实实的做事。晏子对领导者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是颇有微辞的。
  晏子是很重视礼的,晏子既讨厌贵族化的繁文缛节,又强调要有礼,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和规范。 古今同律,万事一理。虽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千差万别,大相径庭,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有着惊人的一致,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古人云,修身然后齐家;齐家然后治国;治国然后平天下,是颇有道理的。

回答2:

读《晏子春秋》有感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著。

晏子是一个让人景仰的爱民宰相。书中记载,叔向问晏子:“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回答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齐景公向晏子询问治国良策,晏子说:“政必合乎民。”《晏子春秋》这部书,体现晏子爱民思想的话语比比皆是,可以说,晏子是用爱民思想来要求和衡量君王的。更为可贵的是,作为齐国的宰相,晏子的爱民思想不仅仅挂在口头上,还落实在行动上。齐景公时,大雨接连下了十七天,齐景公不知体恤民情,只管在宫中饮酒,歌舞不断,日夜相继。晏子多次请求发粟赈民,景公不许。晏子只好把自己家中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然后向景公辞职。景公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晏子还是一位智者。《晏子春秋》一书的重点不是表现晏子的足智多谋,但晏子的超人智慧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我觉得晏子只要略施小计,就可以置对手于死地。
《晏子春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特别是晏子的高尚人格,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让我们看到智慧可以帮我们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让我们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回答3:

  《晏子春秋》是家喻户晓的名作。书中的晏子是多么勇敢、机智。
  生活中这种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万里挑一。试问,这些人面对危险时为什么能那么冷静呢?难道他们真的不怕?答案是:不!他们也怕死!既然怕死为什么能那么稳定?因为他们都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自信!正是因为有了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敌人,那种紧张的心情就稳定下来了。拥有自信的人,并不是很少,为什么能够冷静的人这么少呢?答案是,他们的自信心还不够坚定!面对死亡,谁的信心能够存在?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的信心,不但不倒塌反而更坚强?这就得换位思考了。如果你是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你是选择顺从还是反抗?在这种时候,选择前者的人,就是软弱、没有勇气的人!这种人不能算是“生活的智者”。选择后者的则为“勇士”。
  要成为生活中的“勇士”,必须要经过许多风风雨雨……这些都是经过磨难的。所以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勇敢面对,不能退缩,雨后见彩虹!

回答4:

读《晏子使楚》有感

  这篇文章是根据《晏子春秋》改写的,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斗智的故事。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冷静的人,而且还能言善辩,他是那么勇敢,面对楚王的侮辱,他毫不畏惧;他是那么聪明,一次一次地维护了自己与国家的尊严。文章讽刺了楚王的高傲自大,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第一次,他想利用晏子身体上的不足让他出丑,显显自己的威风。可没想到被晏子机智地驳回了。“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总不能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吧。“只好”写出了楚王的无奈,也说明了楚王不会善罢甘休,从而引出了第二次斗智。楚王说晏子是不中用的人,“冷笑”写出了对晏子轻蔑的态度。晏子则回答的机智、巧妙,“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晏子表面上贬低自己,实际是贬低了楚国,如果楚王承认晏子不中用,也就等于说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晏子的回答让他无言以对。第三次,楚王让士兵抓来两个齐国的盗贼来,“笑嘻嘻”看出了楚王的阴险狡诈。很显然,出使国外听到自己国家的丑闻是很丢面子的事,可晏子却遇事冷静、大胆,以柑橘因水土而异为例阐述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暗讽了楚王治国无方。晏子的每一次回答都那么巧妙,他并没有直接说出对楚王不满的话,而是婉转地、不失礼仪地回击了楚王。

  其实,在现代也有一个利用智慧维护了国家名誉的例子。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个万国博览会。其中评酒会接近尾声时,或许是因为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积弱积贫,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或许是因为包装简陋无法引起注意,中国送展的那么多酒没有一种评上。忧心忡忡的中国代表急中生智,拿出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掷于地上,浓郁的酒香立刻散开,使在场的评委大为惊异,反复品尝后,一致认为茅台酒是世界白酒中的极品。

  
晏子是很重视礼的,晏子既讨厌贵族化的繁文缛节,又强调要有礼,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和规范。 古今同律,万事一理。虽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千差万别,大相径庭,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有着惊人的一致,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古人云,修身然后齐家;齐家然后治国;治国然后平天下,是颇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