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亭扑蝶,可以看出薛宝钗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听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
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
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
有人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
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符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
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是原文。翻看书中原文,宝钗扑蝶不得,来到滴翠亭外,听到屋里两个人商议后,宝钗想了些什么,书中是说得明白的,其内容没有涉及黛玉,也就是说,后来的话也不是“存心”而为之的。
其次是脂批。脂批在此写道:“像极 好煞 好煞 焉得不拍案叫绝 池边戏蝶 偶尔适兴 亭外急智脱壳 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迂女子”。这明显是在赞扬宝钗,这样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若是宝钗一时愣住了,羞得满脸绯红,倒使人觉得像“二木头”迎春在亭外了。:)
再次是词意辨析。如果说宝钗是有意为之,那么其心态可以称之为“故意”,故意者,明知实施行为会产生(危害)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其发生。从情节的描述看,我觉得用“故意”一说是解释不通的,从原文看宝钗没有(害人的)行为动机,至于后来小红的感受,我觉得也是与宝钗的主观意愿相违背的。
如果说宝钗的话确实产生了不利于黛玉的后果,也是能算是“过失”。过失者,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而没有预见,或者是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从而导致(危害)后果的发生。小红听了宝钗的话做出的反应,是宝钗始料未及的。
颇有心计,深谙处世之道,不动声色将对己不利之事转嫁他人之身,也许无心,但正是这种无心说明这样的心机早已刻入骨髓,更显其人虚伪,奸诈!
宝钗处事圆滑,但扑蝶这一事件只是她化解尴尬的手段。并不能因此证明宝钗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