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门始建于南唐,是六朝古都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城门,是南京保存相对完好的瓮城之一,是南京明城墙重点打造的13大景区核心,是南京丰厚文化积淀的一个缩影。
至于为什么叫汉中门,我来告诉你!
明代这里称为石城门。在此前有汉西门,为五代杨吴天佑十二年(公元915年)所建金陵府城的大西门,亦即南唐建都后为江宁府城的大西门,并沿用至宋、元。公元1336年明太祖朱元璋扩建应天府,在此基础上加筑瓮城,改称石城门,后称汉西门。此门座东朝西,东西深121.4米,南北宽122.6米,占地近1.5万平方米, 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1931年在汉西门北侧正对汉中路另辟一门,称为汉中门,石城门至瓮城城门呈中轴对称,是古代特有的东西轴线,历史文化氛围十分浓重。
汉中门曾是南京古城墙的一座城门,现在城门实体不存,仅作为地名使用。
汉中门建于1930年代。明代开辟的石城门(俗称旱西门或汉西门)位于其南侧不远处。1933年开辟汉中路时,在城墙上新辟西式三券门洞,介于清凉门与汉西门之间。1958年,汉中门被拆除。现在,汉中门是一处交通枢纽,东西向的汉中路与南北向的虎踞路、虎踞南路在此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