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貌视很简单,但也较复杂!
就从简单的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就是现在的亭湖区(含经济开发区)和盐都区这两部分;
如从版图面积上来说就稍复杂一点了。
还是先了解一下下面的内容吧,以下内容为转帖。
进入“十一五”之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市区(包括“一城三区”)的理念,专门研讨和制定了这方面的方略,采取了有关举措,使市区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付出非一般的努力。借市委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市政协常委会专题议政之机,我想从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坦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不一定有当,仅供参考。
(一)从思维理念上转换更新
一要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和尽快确立我市在江苏沿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层面上考虑。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重大战略,也是新世纪关于“三农”问题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思想。我市是传统农区和农业大市,目前城市和工业带动能力都不强,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盐都和亭湖名义上为城市的区,其实农业、农村、农民依然是重头。我们应努力把市区建设和发展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中心地。另一方面,江苏沿海开发现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我市地处沿海中部,占有海岸线的2/3,几次城市规划修编的基本定位均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商业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那么这种“中心”和“基地”地位不能靠自封,必须以实力为基础,以幅射半径为尺度。现时的苏北5市,徐州为江苏三大都市圈中的龙头之一,连云港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的东桥头堡,淮安已被省定位为苏北的中心城市。在这种咄咄逼人的情势下,盐城有必要加快做大做强大市区。
二要把地级市的体制与原来的行署及省里的行政管理模式区分开来。盐城市本级原为行署,属省派出机构,履行部分行政功能。1983年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而盐城特殊在市本级原驻在一个县属小镇上,连县级市的基础也没有。建市之后,理当不仅变为一级新的政权组织,且应成为一个称之为“市”的经济社会大实体;非但要领导县一级,更应首先把本级搞得有名有实,这样才能改变“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我们的地级市管理体制又不能与省里类比。省委、省政府负责对全省党政经工作的宏观和简接管理,其在宁虽有许多大的直属企事业单位,但本级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实体,而是置身于南京市这一大实体。我们与南京市类似,首先应是大市区建设和发展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同时实施简接管县的任务。
三要看清省直管县和市县完全分置的大趋势。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地区一级政权由过去的虚设变为实置,虽有利好的一面,但也频现弊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讲的行政区划有省、县级,中间却未设地级市层次;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已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公共管理创新需要政府扁平化改革,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改善也创造了上下联系的便捷条件。因此中央今年1号文件的第26条进一步讲到,“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江苏省已完成全省13个省辖市、27个县级市、25个县直接与省财政对接,并已将部分行政审批权或从市下放到县、或收至省直管,“扩权”试点县则享有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全面的“省管县”计划正在按部就班地推行,不可能让两个“婆婆”长期共存,市县平级大有可能成为今后的体制改革目标,全省则由13个发展主体变为处于平等地位的65个独立发展主体。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重抓市本级、努力构造大市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做到预作筹谋,集中治理城市和发展本级经济。一旦这项改革出台,能从容应对、水到渠成。
四要正视农村土地新政给大市区的建设和发展可能带来的一些新情况。目前市区大规模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土地出让,使用银行贷款多是以国有土地作抵押,甚至由财政兜底,财政收入的相当比例也来自房地产业。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则重点向“三农”倾斜,诚然具体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但我们已初步领会到:新政之一是,“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今后有可能不以用地单位是否为经营性单位为依据,而以用地行为是否无偿或低偿提供公共服务为标准,重新修订原有的征地目录。新政之二是,“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在征地补偿中实行“同地同价”原则,是对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一个突破,表明今后的城市用地成本支付将大幅度地提高。新政之三是,“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明示今后凡规划确定为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农地毋须先征为国有土地而可直接进入市场,从而赋予农民和农村集体更多土地价格制定的发言权,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土地增值收入的分配。新政之四是,土地的收益主要用于解决“三农”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将“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以上情况表明,大市区不加快建设和发展不行,但又会受到土地新政的不利影响和资金的严重制约,有必要分析预测,寻求新的对策。
五要强化大市区的整体意识。市本级(包括开发区)和盐都、亭湖行政辖区都是大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城三区”的发展加在一起方是大市区的发展,不要人为地加以分割。区的建制与县的建制说白点是有区别的,它的功能是不同于县的,不能离开大市区而独立存在。市本级的工作理当逐步扩展渗透到整个大市区,三区的功能建设都要服从于大市区的整体规划,切不可“屁股指挥脑袋”。大家都要置身于大市区的总体格局之中,把城市建设成为强大的经济社会实体,市本级的安身立命之所。
(二)从城市规划上整合优化
首先,优化大市区的辖区布局。依照现在的大市区行政区划,一旦实行省直管县和市县分置,盐城市区势必成为内陆城市,“黄海明珠”、“江苏沿海中心城市”等称号将有名无实,沿海的许多资源和优势也会丧失。目前经过做工作,盐东镇和黄尖镇已划归亭湖区,基本能与珍禽自然保护区衔接。但仅此还不够,有必要争取上级对市辖区域继续作调整扩展,向东网开一面,将大丰市和大丰港以至射阳港电厂地域扩大在内,作为盐城城市的分区,使大市区拥有港口和电源点,保障和促进市区二、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比较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涉及县、区级建制上报国务院审批万一有困难,也可争取在省的权限范围内,把若干沿海乡镇划到大市区来。过去和今后凡以市为主在各县(市)兴办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仍以市管辖为主。
其次,专门制订大市区两个层次的中长期城市规划和发展规划。市区的概念有4个不同提法,范围由小到大,即:建成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区;城市规划区;整个大市区。应该说,前两个层次的规划已经比较详尽,今后只是调整完善的问题。对后两个层次的规划则需要认真制订或修订:一个层次是包括市本级和盐都、亭湖辖区都在内的大市区总体规划。对整个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目标、基础设施、重要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立体规划,超前进行有序控制和操作,立足长远,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十一五”规划中,大市区的目标、任务、项目、措施均淹没在全市域中,不大看得出来,应予以单列,使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搞得明明白白。另一个层次是城市规划区的发展规划,范围指四条高速公路围合圈内并适当外延,在已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拿出这一范围的城市建设详规,进一步整合优化布局结构,把百万人口大城市的规划搞到操作性很强和鼓舞人心的程度,为创造既亮丽和谐又非常发达的市区提供基础依据。两个层次规划一经形成后,必须严格执行,保障大市区的有序协调发展。
(三)从体制机制上融为一体
一点是逐步规范市、区两级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亭湖区和盐都区一直列在9个县(市、区)之中,市里向来是同等看待,一样配置干部,一样促进发展,一样进行考核。亭湖虽是一个区,原来功能不全,但后来陆续扩大了不少权力,增设了不少机构,又扩展了地域和人口。盐都由县改区,便于统一规划,使用土地,做大市区,管好城市,解决了市县同城的弊端;但当时省市对其实行三年过渡期,除要求服从统一规划和土地进入统一市场外,其余未有多大改变。行政区划解决了,不等于大市区就真正形成了,还有相当的整合融合工作量。应着手理顺关系,尽快建立起大市区的完全体制和机制,形成大市区一体化的格局,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市区。市与区的机构设置和关系处理目前没有定型模式,有人讲,今后还有可能不设置区,由市直管乡镇和街道。我看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弄透法律依据;二可效法外地经验,到许多城市走一走,看人家是怎么运作的;三可设置大市区的临时高层协调组织,实行标本兼治,不断总结提高,最终形成科学的行政体制和运作机制,明晰的职责分工和行为规范。从现在起,市本级和盐都、亭湖的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应严格控制,不宜再增人增编,以防行政体制变化后,两级人员难以安置分流。
另一点是完善大市区合力建城机制和处理好利益关系。分片发展、合力建城方略的实施,有利于调动“一城三区”多个积极性,但暴露的问题也在预料之中。为此,三个区均要强化城市意识,将城市建设和管理摆上重要位置。分片发展中要特别强调城市规划和土地统的功能,防止各行其是;妥善处理好行政管辖与分片建设管理不一致的矛盾,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同时进一步界定其它职能分工,处理好若干问题。大市区财税方面的机制政策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需要认真调研、多方论证,进一步用科学合理的征收办法、分成政策和实绩考核加以激励,从而使大家都有积极性。与大市区建设工作有关的各部门应协调动作,都当成份内事;大建设系统内部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分工协作,防止产生“内耗”;各级各方都要共同努力,把大市区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发展好,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令人刮目相看。
(四)从领导精力上合理配置
这里要害的问题是正确处理好市与县(市)的关系,转变行署式的那种只对下的工作方法。县级是一个基本的战略单元,行政权力的许多终点在这里,能出台本地的政策和行政措施;各县(市)面积大、人口多,有城有乡,经济门类齐全,总量相当可观,发展潜力很大;四套班子和部门一应俱全,周转环节少,能一声喊到底,会办事,也能办成事。凡县(市)主官来到市四套班子中任职的领导都认为,在县级能独立地干一番事业。目前县级经济很活跃,变化也很快。市里对县(市)重点抓好应抓、应管、应办的事情,以及县级想办难以办、办不好、办不了的重大和边缘的事项。我以为主要是:把班子配硬,不行可以换人;引导把规划搞好,路子走好,并动真碰硬进行年度考核;把“四两拨千斤”的激活政策订好、给足;统筹实施好跨越全市或多家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港口等交通大动脉和大型水利、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对投入大的产业项目和实事工程组织“家家到”的观摩活动,让县级相互有比较,使他们坐不住;帮助他们向上争取项目,对外横联协作,协调边缘矛盾。除此,就不要过多地做与上面、下面重复的事。市里可帮助市各部门排一排,对县(市)有些事项属非管不可的就管起来,但要尽力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可管可不管的索性不去管,放心放手让下面去做;不该管的就不要乱议论、乱插手、乱干预,坚持不与县级争权争利。从市级领导到各部门,都把心思、精力主要投放到市本级和大市区,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打造盐城最亮的板块。
(五)从政绩考核上切实引导
长期以来,省里对市级考核是捆绑进行的,没有把市本级与县(市、区)分开,只要数据总体好看成绩就大,就能受到表扬和得到较快升迁。市里不少人原来就感到抓本级比较难,还要得罪一层人,既然省里有这样的导向,不如顺水推舟,主要抓下面?久而久之,市本级必然缺乏积累,难有突破。对此,前几任领导也逐步认识到了,但并未刻意去改进,问题在于思维方式,要害在于政绩观。
我以为,要狠抓市本级和大市区,必须在考核问题上剌刀见红、动真碰硬。鉴于目前盐都和亭湖两区有较大的独立性,现阶段还不宜完全以抓大市区代替重抓市本级,也不能以大市区的成绩掩盖市本级的不足,而宜于立足大市区,重抓市本级。下达部门任务,主要下达在市本级和大市区应完成的任务,全行业的任务带一带;统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县级的统计可以精简、要害一点,市本级和大市区的要细一点、实一点,定期在内部和媒体上公布促进;考核部门实绩,主要考核在市本级和大市区的实绩,下面的实绩只作参考,或给予权数很小的比例;提拔使用干部,主要看对市本级和大市区所作的贡献,贡献大的重奖重用;市各媒体的宣传要十分突出市本级和大市区,充分发挥导向和促进作用。
市直,亭湖,盐都,开发区。
亭湖区及盐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