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的词源
唐代孔颖达为《诗经 ·小雅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以一定程式来授事。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 ·论学 》中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Curriculum, 其词根源于拉丁语的动词“ Currere ” , 意为 ①赛跑、跑,②(车轮的)旋转,③赛跑用的交通工具,④行走,⑤履历等多种含义。 转义为教育术语,隐喻为“一段教育过程”。
从中世纪起“课程”一直是指在学校时间表上科目内容的安排。
2、有关“课程”的几种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广义,狭义。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达成预期学习结果的过程。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定义的三个维度
1、知识的维度;第一种定义是从静态的知识的维度来定义课程的,第二种定义是从动态的知识的维度来定义课程的。
2、学生的维度;第三、四两种定义。
3、社会的维度。第五、六两种定义。
从这三个维度,可以将“课程”定义为:
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适合各级各类学生学习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3、“课程”概念辨析
(1)“课程”与“课”。“课”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学习规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课”是课程的基本单位。有时,“课”即指某一门课程。
(2)“课程”与“教材”。“教材”即“教科书”,是指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而编撰的教学材料,是课程内容的物质化,是课程内容的载体。
(3)“课程”与“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体环境影响。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课程论? 简单说,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