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以前古代臣民见到皇上除了会说皇上万岁之外会说早上好或晚上好之类的吗?

2024-12-18 19:05: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关于生日古代的称呼: 古代生日对尊者应该叫称寿辰或寿庆或寿诞等,那些什么寿比南山啊,福如东海啊等等之类的贺词就是生日祝词;寿庆仪式 寿诞:极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庆贺。中、青年生日,没有请客庆贺之例,俗谚“不三不四”,是说20、30、40不庆寿,逢这样年庚,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40岁不做寿,还因“四”与“死”谐音,做寿不吉利。寿庆通常从50岁开始,50岁为“大庆”,60岁以上为“上寿”,两老同寿为“双寿”。儿女们在寿辰日要给父母做寿。谚云“三十、四十无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说。80岁寿辰多沿至下年补行。俗称“补寿”、“添寿”,也有提前一年庆寿的。凡成年人寿庆,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计足龄;女子则“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贺九不贺十”。旧俗还因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故不贺百岁寿。旧时凡大办寿庆,多是富室且有社会地位之家,贫穷人家则不做寿。 寿礼:庆寿之家,先期为寿翁蒸制米粉或面粉“寿桃”(寿越高,桃越大)分送亲族好友,同时告知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喜,祝寿以女婿女儿为主,儿子媳妇陪衬。 寿庆形式:庆寿之家发出请柬,同时布置寿堂,堂前正中挂金色“寿”字,或挂“百寿徒”,两边挂贺连“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先摆好寿堂,寿辰前一天晚上,红烛高照,寿翁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后,端坐上座,受子孙和幼辈叩拜礼,俗称“拜寿”。寿诞日为正日,清晨,鸣放鞭炮,亲族好友登门祝贺,俗称“拜生日”。至时,寿翁回避,堂上虚设空座,贺客向虚座行礼,儿孙侍立一旁答礼。 寿宴: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敌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吃寿酒,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宴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富有人家还于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不化妆、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乐伴奏。大多唱喜庆戏文,如《打金枝》、《九锡宫》等。
关于生日的由来,一是在汉班固的 《白虎通·姓名》中这样记载到:“ 殷 以生日名子何? 殷 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 二是生日吃面条由来的故事:传说汉武帝有一回过生日,御厨师要出新花样,绞尽脑汁,做了一桌面条,每人一碗请大家吃。汉武帝一看,好生不悦,心想:我贵为天子,做生日怎么就吃这么不值钱的面条贺寿呐?他一不高兴,脸就拉得老长老长,御厨师一见,吓得脸都青了,不知如何是好。汉武帝身边有个智囊,叫东方朔,见汉武帝龙颜不悦,又可怜御厨师处境不妙,灵机一动,就笑着对汉武作了一个揖,高叫:“恭喜万岁,贺喜万岁!”汉武帝把筷子一顿,瞪了他一眼,气呼呼地说“有什么可喜可贺的?”东方朔不慌不忙地说:“万岁有所不知,上古时代的寿星彭祖所以能活到八百岁,就是因为他的脸面长呀!万岁请看这碗里面,又细又长,比彭祖的脸面不知要长多少倍哩!今日御厨师以面条为万岁贺寿,其意就是在祝福万岁要比彭祖还长寿、万寿无疆啊!”汉武帝听惯了奉承话,经东方朔这么一说,当即回嗔作喜,捧起面条就吃,还对大家说:“好吃好吃,众卿快吃长寿面呀,吃了大家都长寿!”这么着,那面条经东方朔的巧舌一转,顿时就成为一种长寿的象征。后来百官过生日也都吃面条。这习俗又从官府传到民间,逐渐成为一种相沿后世的习俗了。
从以上不难看出,生日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并非什么舶来品。
至于问候,古人同辈或小辈面见长辈会施礼请安(同级别或下级对上级同样),也就是问好的意思。而对于皇上,则只有万岁这样的请安问候的方式了(在朝堂之上,在私下里或许会有别的问候方式)。应该是这样吧。

回答2:

生辰, 1.有生之日。《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伏夫人昝双仁墓志》:“生辰既促,幽路未央。” 2.生日。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二八:“内家宣锡生辰宴,隔夜诸宫进御花。” 宋 刘克庄 《朝中措·元质侍郎生日》词:“恰为仙佛做生辰,公又绂麒麟。” 元 李致远 《还牢末》楔子:“今日是你嫂嫂生辰之日,我回家去与他递一杯寿酒去来。”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李文忠公 时勉 为祭酒时,阉 振 擅权,公独与抗礼不为下,又不贺其生辰, 振 不悦。”
庆生什么的与现在差别也很大。有母亲受难日一说。
除了万岁的确有别的,但是我记不清楚了……

回答3:

同问,应该有生日,但是不叫生日

回答4:

安康 还说这个,,

回答5:

会,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