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最强有力的一个因果关系是,另一个人是否喜欢他。生活中,当我们对别人做出了一个友好的行为,对别人表示接纳以后,我们也会产生一种要求别人做出相应的回答的期望。如果别人的行为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友好,不值得我们友好对待,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排斥的情绪。 在生活中,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都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是相互的,你会发现,那些喜欢你的人,你往往也喜欢他们,愿意接近他们;而对你冷淡和疏远的人,甚至厌恶你的人,你的反应也是相应的,你对这些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疏远或者产生厌恶感。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最强有力的一个因果关系是,另一个人是否喜欢他。 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他们安排互不相识的被试分别参加一系列合作性活动。每次交往以后,有意安排一名被试(研究者的助手)对研究者评价其他被试(真被试),或夸奖,或抱怨,或先褒后贬,或先贬后褒,并让各组被试评价者听到。 最后,被试评价者自己选择下一阶段实验的合作者时,受到表扬的被试,都倾向于选择原来的伙伴(研究者的助手),而受到抱怨的被试,则倾向于拒绝选择原来的搭档(研究者的助手)。 心理学上对此的解释是,任何人都有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以及和别人的关系得到调整。 这样,当别人对人们做出一个友好行为,对人们表示接纳和支持时,人们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应答。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人们也表示相应的接纳行为。否则,人们的行为就是不合理、不适当的,就会妨碍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 生活中,当我们对别人做出了一个友好的行为,对别人表示接纳以后,我们也会产生一种要求别人做出相应的回答的期望。如果别人的行为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友好,不值得我们友好对待,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排斥的情绪。这篇有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