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习俗50字

2024-12-16 08:59: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端午习俗包括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挂钟馗像驱鬼、斗草游戏、佩戴长命缕、伍子胥公祭活动等等,这些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扩展资料

1、端午食粽。端午食粽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节前夕,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或者就在弹石路边,小藤椅几张围拢来,满目青绿的箬叶,糯米的晶莹,傍晚,就飘来了香气,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味道咸淡,卖相如何,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得的悠远古风,是苏州人津津乐道的佐餐美食。

2、斗草游戏。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

3、佩戴长命缕。长命缕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线编织而成,这种长命缕通常都会编织得很长,以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同时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灵祈福的意愿在内。

回答2: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回答3:

1、包粽子,这是端午节必须吃的一种特殊美食,家家户户都以这种方式来个端午节。
2、煮咸鸭蛋,煮大蒜,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习俗。
3、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树枝葫芦等。说是葫芦的寓意是福禄,葫芦还可以聚财避邪。
4、栓五色丝线,大多数的地方,端午节当天,大人小孩儿手上都要带上五色线。
5、佩香囊,香囊内一般都是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挂在脖子上。
6、俗语“五月端午染指甲,蝎子虫子不咬娃”。端午节当天染指甲,可以去掉各种毒的侵蚀,这个习俗不普遍,只是个别地方的习俗。
7、赛龙舟,一般都是一些南方地区比较流行,一直到现在,都成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8、据《康熙大兴县志》记载,端午节这一天少女要“佩灵符,簪榴花”,因此又名“女儿节”。
9、端午节当天,一些江南的风俗,要在屋内焚烧苍术、白芷、芸香,再点上蚊香,薰得烟雾腾腾,用以辟邪去毒。
10、门上挂艾草,可以驱赶蚊虫。

回答4: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节日。以下是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详细介绍、来源解释以及相关习俗案例。

1. 习俗的来源解释: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相传,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楚国被贵族排挤后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以此来追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2. 习俗的详细介绍:
(1)赛龙舟: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就是赛龙舟。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船上划手齐心协力,以最快的速度划行。这一习俗源于人们希望能够驱散瘟疫、避免灾难,同时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2)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食物,内馅多样,如肉、豆沙、红枣等。吃粽子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人们在江中投放粽子,希望鱼虾吃粽子而不伤害屈原的遗体。

(3)挂艾草和菖蒲:端午节还有一项习俗是挂艾草和菖蒲。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前或悬挂在家中,相信这样可以驱邪避疫,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3. 相关习俗案例:
(1)在江河湖海中举行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和加油助威。

(2)家庭成员一起包粽子,亲手制作出美味的粽子,然后一起品尝。

(3)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到户外进行一些传统的活动,如登山、野餐、放风筝等。

4. 相关扩展:
(1)端午节的习俗因地域而异。在不同的地方,人们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在南方地区,人们会在门前挂上五彩丝线,以驱邪避疫。

(2)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是佩戴香囊。人们会将香草、花朵等装入绣制的小袋子中,佩戴在身上,相信可以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总之,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既有纪念屈原的传统,也有驱邪避疫的祈福之意。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人们欢度节日、增进亲情、传递友谊的重要方式。

回答5: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