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交往中这样屡犯“过敏”的人数也不少,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们内心的自我概念不够清晰,缺乏一套内在的、属于自我的行为规则和评判标准。一旦离开了外界的评价,就无法判断自己是对是错,行为是否合适,表现是否正常。注意,这里并不是说他人的反应和评价都不用在乎,其实外界的反馈就像一面镜子,帮助一个人校正自己的言行,对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它们的作用只是“帮助”,而不应该是绝对的“决定”。
每个人在成长中几乎都经历过一段“过敏”时期。小时候,依靠着解读别人的反应你才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被允许的、被赞同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被禁止的、不受欢迎的。到了青春期,就开始忙着自我发现和探索,也要借用他人的反应。在这一阶段,很多人会在心理上制造一批“假想的观众”,感到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常常感到有许多双眼睛在监督自己。还特别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花很多时间和心力应付来自“假对于成年人来说,安全感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别人给的。突破社交敏感的障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下一次“过敏”发作之时,挑战自己的习惯性反应——当感到被指责、被怀疑、被伤害的时候,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是这样吗?”当然,这句话还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比如:“他的话(行为)是针对我吗?”或是:“他是自己不开心,还是特意要跟我过不去?”
由于自我概念模糊,社交敏感的人过分依靠自己对他人言行的解读来判断现实问题,可这种想像出来的“现实”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理现实”,是人们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而构造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实可靠。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只听自己心中的“一面之词”,应该及时沟通,消除没必要的疑惑,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尤其在信息不充分的时候不要随便怀疑。而且,一个人在生活中,与别人产生误会是常有的事,心思不要太重,许多问题时间就能解决。
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增进自信是最重要的缓解敏感的方式。很多情况下,那些容易引起敏感的事情大都是刺激到了本人自信心薄弱的地方。而当你充满信心地工作和生活时,安全感充分了,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
想的观众”的欣赏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