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女
谈论这个题目,我想还是从我对美女这个概念有个模糊的认识的时候开始。说起来很悲哀,因为当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大家穿戴都一样,甚至长相都差不多,个个器宇轩昂,怒目圆睁。从这些人里往外挑美女,着实是件困难的事情。后来读了毛主席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才知道这就叫飒爽英姿,是那个年代美女的标准。“飒”这个字好理解,它的含义一直沿用至今。“爽”字的含义与过去相比,则有了较大的不同,现在它单指感官方面的痛快这一路,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字时非常慎重。
但我仍然喜欢飒爽英姿这种提法。不是因为它已成为红色经典,而是在于它所包含的现实意义,即注重美女的内在气质,不扌到饬,不化妆。要知道现在有多少男士在出门前,由于等女伴描眉画眼,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至于50年代衡量美女有什么标准,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想,也顶多用俊俏二字。我翻过那时候的画报,发现那个年代的美女都打扮得特像苏联人,不是穿着列宁装,就是穿着布拉吉。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所谓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我认为,那个年代的美女很朴实,尽管打扮成那样,但并不觉得自己就变成了乌兰诺娃,大家心里想的还是怎么大干社会主义,以便早日进入共产主义,而不是去跳芭蕾。所以洋气归洋气,美女们追求的还是身心健康,因此脸蛋整天都是红扑扑的。那个年代的美女现在都变成了老人。
相比之下,民国时期的美女现在倒是满大街都是。所以,评判这个时代的美女并不费劲。但她们都不是真人,而是一册册书籍、日历和照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各式美女,从缠着三寸金莲的贵妇人到电影皇后胡蝶。美女的种类多,关于这方面的讲究也多,比如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可惜现在的人无缘见到这样的美女,她们的容貌居然可以跟国家相提并论。有一些标准听起来颇有梨园味,比如天仙、淑媛、丽姝,佳人等。还有一些形容总让人想起吃的东西,比如秀色可餐这种提法就比较直接,再比如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听起来也挺开胃。还有一些标准显得土气,比如如花似玉。我一读到这个词就想到被面。而且,这绝不是形容来自大户人家的美女的词汇,充其量是地主老财家的女儿。我这么说,不是因为不喜欢乡下,因为美是时尚,而我认为任何时尚都很势利。说白了,当年讲环肥燕瘦,这便是典型的长官意志,皇帝喜欢大家就必须跟着喜欢。
其实,农民家也出美女。但美女的农民父母想的是让美女长大后赶紧放猪种地,然后把她嫁人。如果美女生下来就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去买化妆品,照弱柳拂风,楚腰纤纤掌中轻那方面培养,全家人的生计也许会由此成了问题。用庄稼人自己的话讲,那就是好看的脸蛋出不了大米。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讲,这就叫阶级烙印。当然,如果穷人家的美女被富人家的少爷看中了,这便是另外一码事,不在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
到了70年代,人们把美女概括成盘亮,条顺。盘指的是脸盘,亮就是漂亮的意思;条指的是身材,顺就是顺溜。依我之见,这个条件很严格,也很科学,接近改革开放之后选美的标准。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宁静为例,她的盘还算亮,但条就不太顺,走起路来墩墩的,算不得顶级的美女。马小军追求她,肯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说到电影,倒让我又想起一件事,那时候要议论谁家的闺女漂亮,总说长得跟电影演员似的。好在那时候还不兴女丑星,女笑星,所以女演员们看上去都很标致,至少在外表上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改革开放以后,国人看到了朱丽娅·罗伯兹和辛迪·克劳馥,也知道了什么叫性感。于是,没有人再提柳叶眉了,也没人再提亭亭玉立了。人们开始重新确立一种偶像式的美女标准。其实,国人也有自己的传统性感观,只不过它们不是过于隐秘,就是显得过于陈旧,已经不像以往那么时兴了。比如缠足和旗袍,我们只是在个别时刻才能领略到它们的余韵。
记得有一次我去天津,朋友请我到茶楼喝茶听书。落座不久,幕布徐徐拉开,从后台出来一个穿着旗袍的说书女艺人。她先是客套一番,接着便往前跨了半步。这时,全场的客人竟齐声高喊:“好腿!”时隔多年后,说实话,我对腿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那次演出的现场气氛还是令我大开眼界。
除了性感外,波霸,白领丽人,纯情,小可爱等也算是对80年代美女的评价。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美女的分工开始变得越来越细,只要能占上其中的一样,也算是沾了美女的边了。但我觉得白领丽人这个提法最有意思,丽人这个词本来有些过时,但跟白领搁在一起,意思就不一样了。
我认为90年代是港台文化的天下。这使我总有这么一种感觉,那就是我既生活在时尚之中,又生活在时尚之外,很多东西,包括对美女的衡量标准我都说不上来。我得专门去问那些男生女生,因为时尚的事物只有他们说了才算。由此,我得知靓算是美女的标准之一,跟亮的意思一样,只不过靓字是外来的。酷的意思是冷峻,它告诉你看美女不但要看她的长相,还要注重她的神态和打扮。还有一些词我就不懂了,比如招眼儿,拉风,还有惊世骇俗。得,他们把美女说成惊世骇俗了,这提法本身就够惊世骇俗的。
160~165厘米
50~55公斤
胸围:古代中国人对女性的胸围要求不高,对拥有一双丰满隆起的乳房的女性也颇不以为然。其实,古代男子欣赏的女性乳房是恰堪一握的丁香乳。
腰围:公元前6世纪的楚灵王偏爱细腰女子;与楚襄王同时的楚人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中,对那位漂亮的“东家之子”也有“腰如束素”的描写有所偏爱。不过,纤细腰身,似乎只是荆楚一带的风尚。而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要腰身和整个身材配合得宜,宽与窄都无所谓,粗腰美其名曰“小蛮腰”;细腰美其曰“杨柳腰”。不过,腰无论粗细,一定要轻盈灵活,走动时才能摇曳生姿,具有“曲线玲珑”之美。
臀围:它的丰满与否,成为古代中国美女的重要件之一。其原因,中国人认为臀部浑圆的女人会多生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农业社会里,肥臀自有其重要性。
除身材和三围外,容貌也成为美女的重要条件
古代中国美女的容貌,究竟是以什么作标准呢?
中国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着重于装饰。魏文帝喜欢打扮华丽并将头发挽成蝉翼形的妃子。唐朝是开放社会,容许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
唐朝以后没有定论。宋朝以后,大致是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女性美的高标准,各个时代所雕塑绘画的观音菩萨,就是当时审美标准的具体说明。
在西方,希腊人的审美标准是:面容各部分的比例必须匀称。他们把人的整个脸部分为三个部分:从发际到眼睛,从眼睛到上嘴唇以及从上嘴唇到下巴,一张美丽的面容其长和宽之比例是3:2。希脂人认为“有特征的脸”也是美的标准,如笔直的(或在鼻梁根至前额间稍微下陷一些)鼻梁、低矮的前额和额骨上像一道弓状物的修长的眉毛。希腊人所喜欢的嘴唇,近似当今人们所推崇的那种模式:颜色泛春天然的红色,下唇稍比上唇丰满。
西欧人重视女性臀部,以“丰臀”为美。这起源于对繁衍生育的要求。这种审美观,与中国人不谋而合。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和拉斐尔等笔下的女人带有某种严肃的美。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使多少人为之倾倒,她除了最美的手外,还有母性般的温柔。
17世纪,佛兰德画家鲁本斯所画的妇女,在当今是不会被当作“美”的典型的,她们苍白的脸上略带粉红色,面颊和下巴都很丰满,显得光彩夺且。他们的身体也很丰满:大腿浑圆结实,胸部高高隆起。因为当时的美女标准是面颊柔滑,呈粉红色,另外还要像小孩子的面颊一样有所凹凸,若长着双下巴——那是再理想不过了。红头发算是最时髦的,另外还要求大眼睛、小耳朵以及牙齿外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一段时间,圆胖的脸和阿娜多姿的身段,成为倍受人们喜爱的人体特征。纽约的影星莉莲·拉塞尔就是这样美的典范。与此同时,英国女演员莉莉·兰特里的长相也令公众为之倾倒,她肌肉丰满,高高的个子,但她的鼻子和她嘴唇都特别大,这在美国人看来,就并不十分漂亮。
本世纪20年代,美国影星玛莉莲·梦露那副迷人并带有孩子般调皮的神情,在人们心中经久不衰,以至当今各种年龄的女性都以她为美容的样板。如今,人们认同“健康即是美”的观点。
首先她们是独立的,这种独立不是与世隔绝,而是生活上的负担可以自己扛起,不需要别人的资助,因为独立的女人才更自信,感情上给予爱的人无私的奉献,她们忠于公益事业,因为有爱的女人才更丰富。
其次她们是智慧的,这种智慧不是尔虞我诈,而是面对纷繁的社会,有一套自己的处世哲学,因为有智慧的女人才永远年轻。
为什么没有提到相貌和身材?有人会说,这是美女的基本条件啊。但君不看现在如火如荼的整形事业,天生的美丽和后天的塑造谁可以分别。所以各位MM们要加油哦,做个真正的美女。
其实美女不需那么多条件,只有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积极向上。俗话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只要你积极向上,把自己发挥到极致,那你一定是难得的美女。想想春秋时期的无盐,现代人多半会认为她是美女。我们身边也有和那多这样的女孩子,还有一种美就是自然之美不加修饰的没有太多的浮华但90后的女孩不能这样评价他们的没他们过分的超前卫,美丽的背后有太多的浮华装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美女的定义,是否是美女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感觉。
美女之所以是美女,首先有悦人的外表,高雅的谈吐,迷人的气质以及不同凡人的事迹,纵纵古代有名有姓的美女不多,著名的四大美女,都有不寻常的经历,以及风格各异的外貌特征 美女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个见人见智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美女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不管是沉鱼落雁,还是闭月羞花,或者以现代的三围标准,美女都有一个时代的概念,正所谓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一,美女是稀有资源 美女既然是个时代特征,美女也是可遇不可求,这说明美女是个稀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