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篇
中华多美德,美德天下倡。 首倡公德篇,时时不能忘。 公德内涵广,爱国第一章。
国旗天天升,国歌天天唱。 好儿当参军,卫国保家乡。 古有花木兰,今有黄继光。
公民有义务,依法纳税粮。 纳税贵自觉,民富国有强。 游子走四方,祖国心中装。
涉外重国格,不卑亦不亢。 国事多关心,人民主人当。 民族大团结,国运万年长。
社会立法度,行为树风尚。 公物应爱护,损毁须赔偿。 交通守规则,安全有保障。
陋习时时破,“八荣”处处讲。 赌博乃恶习,沉湎人财亡。 迷信危害大,信邪每自伤。
毒品滋罪恶,沾染必遭殃。 欲使风气正,还须长扫黄。 社会有公理,道义担肩上。
见义当勇为,挺身斗凶狂。 助人人助我,有难众人帮。 热心公益事,雷锋精神扬。
扶贫情相牵,春色满城乡。 关心残疾人,温馨暖心房。 保护妇和幼,虐待罪难当。
扬善又惩恶,浩然正气张。 交往有传统,温良恭俭让。 己所不欲事,与人莫相强。
妒忌令人嫌,偏见应自防。 流言勿妄传,君子坦荡荡。 对己当从严,待人多体谅。
守约且守时,为人莫欺诳。 一诺千金重,诚信著四方。 团结又互助,合群力量强。
平等加友爱,携手奔前方。 茫茫大宇宙,地球是故乡。 天地孕我生,万物助我长。
耕地和水源,森林与矿藏。 取用应有度,耗尽难补偿。 发展可持续,多为子孙想。
生态贵平衡,资源莫毁伤。 环境遭污染,恶果自己尝。 保护大自然,风物放眼量。
家庭美德篇
中华多美德,美德天下倡。 再举家庭篇,代代要发扬。 人生来世上,夫妻最难忘。
有富须同享,有难应同当。 平等加尊重,遇事共商量。 相敬又相爱,情结百年长。
时代已变化,男女都一样。 生育须计划,优生民康强。 教子应有方,宽严要适当。
身教重言教,自身做榜样。 万事德为先,成才方有望。 父母养育恩,孝敬理所当,
悠悠寸草心,理解又赡养。 婆媳亲无间,举家皆欢畅。 兄妹骨肉亲,同根吐芬芳。
妯娌皆和睦,合家自兴旺。 社区大家庭,互助又互帮。 莫为小事争,别把闲言讲。
近邻胜远亲,关心多来往。 卫生又整洁,街道变新样。 环境更优美,四季有花香。
老少皆有乐,娱乐须健康。 治安抓得紧,社会呈和祥。
个人品德篇
中华多美德,美德天下倡。 要做文明人,还须讲修养。 每日三省身,古训意深长。
省身贵坚持,修性须有常。 富贵不能淫,千金若秕糠。 贫贱不能移,英雄气宇昂。
威武不能屈,豪情满胸膛。 荣辱皆不惊,得失本平常。 失意莫沉沦,得志莫猖狂。
居功不自傲,奉献理所当。 闻过应自喜,谦虚有雅量。 淡泊名与利,心宽天地广。
先忧而后乐,品高世景仰。 前贤重修养,今人亦崇尚。 面向新世纪,传统添新章。
人患胸无志,首在有理想。 理想当高远,天阔任翱翔。 不琢不成器,不学人颓唐。
理论加实践,学问日日长。 依法严律己,人格重端方。 自尊又自信,励精图自强。
开拓求进取,拼搏志如钢。 思想崇科学,精神求高尚。 四有育新人,五爱沐春光。
“八荣”耀心中,“八耻”不能忘。神州多尧舜,乾坤日月朗。 泱泱我中华,自古礼仪邦。
改革焕新貌,巨人立东方。 建设三文明,美德四海扬。 善小莫不为,溪流汇大江。
从我先做起,扬帆万里航。 你我齐努力,共创新辉煌。
我的祖国我爱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
勤学好问守纪律, 尊老爱幼好学习。
诚实勇敢爱劳动, 注意安全责任重。
花鸟树木我爱它, 见到他们笑哈哈。
新世纪的小公民,礼貌待人讲文明。尊敬师长爱同学,主动帮助其他人。坐车坐船要让座,老幼病残要关心。公共场所守秩序,不打不闹不吵人。垃圾扔进垃圾筒,人人都要讲卫生。公共设施要爱护,花草树木要留神。个个都爱小动物,生态平衡有保证。社会公德要遵守,维护社会大家庭。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强公德建设和私德建设,调整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尚,提升广大群众道德素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公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公民道德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公德和私德的问题,对于究竟什么是公德和私德,在当今的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公德是与私德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公德行为。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这无疑是正确的。“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群体”、“公众”。“群”是公德的参与者、担当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指导者、评价者、监督者。“相善”就是“德”,指的是那些与人为善,促进群体向心力、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体现了公民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它影响公民的共同生活和公域的公共秩序,又受到公民的限制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公德行为一般发生在公共领域,但不是必然发生在公共领域;相反,私德往往发生在私域,但也不完全如此[1]。
在社会道德生活中,除了每一个社会都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总体道德之外,依据人们不同的公共生活领域,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公共生活领域的具体道德,这就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职业活动领域中的道德和家庭生活领域中的道德。相对于这三个活动领域的道德,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当然,这三大领域的划分,只能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这三大领域来说,每个领域都有其道德规范。同样,这也绝不是说,某一领域的道德规范,只能适用于这个领域,因为这些道德规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在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是互为作用的。一些道德规范虽然在一个道德领域起主要作用,但往往同时又在其他领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准则,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社会既然有共同利益,必然也有反映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可以成为共同的道德,“公共生活规则”就是共同的道德。马克思还指出,社会公德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列宁也认为,社会公德是“起码的公共生活的准则”。相对于其他社会道德,社会公德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群众性、公平性、公认性以及继承性的特点,是维系人们所希望的正常的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保证。社会公德是全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重要标志,具有相当广泛的调节作用。它维系着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友好相处,使社会生活环境安定有序,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社会公德的民族,肯定是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因此,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必须从社会公德的教育抓起。我们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既然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此,人们的职业生活当然也应该是人类最主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与此相联系,社会职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当然也就成为各个具体生活领域的道德的主体部分。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的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联系。职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作用是一般道德或公德、家庭道德等无法替代的。当一个人步入社会,进入社会分工行业领域,职业道德的教育使人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和意识,从而认识了集体以及个人的行为在集体中的作用,在与职业活动共生存、共命运的同时走向成熟,在树立起职业信念和理想、养成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的同时,不断逐渐成熟了。可见,职业道德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走向成熟。职业道德还具有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风气向文明方向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就行业内部关系而言,人与人的关系起支配作用的是利益关系,通过职业道德将统一到为了正当利益而和谐劳动的同一目标下,其内部的关系就能够不断和谐融洽,就会形成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彼此兼顾、顾全大局、避免纠纷、减少矛盾;同事之间团结互助、礼貌相待、和睦共处、增进感情,既积极竞争又互相协作;上下级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尊重,形成健康的、人人努力向上的、文明礼让的和谐局面。另一方面,就行业外部关系而言,包括行业与服务对象和职工家庭的关系。在行业与服务对象关系上,如果从业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优质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就能达到与社会成员关系的和谐。同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也会在处理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宽和忍让、热情待人等优良品质,为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要以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带动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的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公民个体道德化的摇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人的社会化创造最基本的条件。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一定的家庭,并要在家庭中长大成人。家庭是引导个人走上社会的桥梁,担负着个人与社会中介的作用。正是在家庭内部,道德培养训练着人的社会化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关系要能够得到正常的维护和巩固,除了特殊的情感之外,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觉悟,有着重要的作用。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从婚姻家庭的许多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可以证明,道德因素,特别是夫妻双方的道德情操、道德品质、生活理想、价值目标,在漫长的家庭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美德建设中,还要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中“孝”的合理因素,对于完善家庭美德、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改善社会风气都有重要意义。当然,我们今天提倡的“孝”,不是提倡孝顺,而是提倡孝敬,即对父母既要赡养,又要对父母尊敬,这种赡养和尊敬,不是无原则的顺从,而是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加强孝敬父母教育,有利于形成爱国主义的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中国有句古话,“求忠臣于孝子门”。即只有在孝敬父母的儿女们中间,才能找到忠于国家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孝敬父母了,就一定能够忠于国家。“孝”只是“忠”的基础,但是“孝”并不能自发地转化为“忠”,要在“孝”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忠”的教育[2]。应该看到,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是全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全社会弘扬家庭美德,就是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鼓励人们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在我国当今社会,家庭不但有着教育子女、延续后代的作用,很多家庭还担负着组织生产、经营企业或个体工商业的功能,因此,大力加强家庭美德教育,不但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维护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使家庭成员更好地遵守社会主义的法律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促进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我们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必须根据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找准切入点,紧扣兴奋点,抓住关键点。社会公德教育要从有益社会、有益他人、有益环境入手;职业道德教育要从爱岗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入手;家庭美德教育要从夫妻恩爱、孝敬父母入手。
二、私德:个人品德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现在把公德和私德一起抓,无疑是一次进步和创新。以往,我国在道德建设中,只重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而不提“个人品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缺憾,并且这种提法,同我们过去一贯重集体、轻个人的传统有关。其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三种道德固然重要,但更应以个人品德建设为基础。
相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些公德具有的公度性、他律性和制度性而言,私德则具有私人性、自律性和自决性的特点。私德涵养有利于公德水平的提高。陶行知先生认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要本”,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3]。梁启超也指出:“断无私德浊下,公德可以袭取者。”[4]可见,私德涵养对于公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种认为私德的过分发达必然导致公德弱化的观点是不能令人接受的,甚至是荒唐的。同样,公德建设则有利于私德境界的提升和美德的养成。公德良好,一方面可以使个人美德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从而促进私德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私德浊下者”构成一种无形而强势的压力。古今中外,难见公德沦丧而私德高尚者,即使有,抱持和固守私德者则不是滑向愤世嫉俗,成为社会中激烈的道德批判者;就是走向厌世遁居,成为力图与社会无关的“他者”[5]。从这个意义上说,约翰·罗尔斯所谓“社会至善是个体从善的前提”的观点是十分深刻的。
个人品德建设不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都将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把个人品德建设提出来,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就更加完善了。由于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日益扩大,人们举手投足无不关系和影响社会秩序、社会安全、社会公益,涉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生活方式,所以,个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性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重要。所谓个人品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并适应一定社会利益关系客观要求的道德素质和指导自身行为选择的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个体的道德活动是人类道德生活中最活跃、最生动、最有生命力的内容,它内在地包含着未来社会道德发展的趋势。正是这种趋势,使个体不仅能够接受、内化社会道德,而且“再生产”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活动,既是社会道德再现的承担者、实践者,又是社会道德更新的推动者、创造者。
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个体的道德品质,才能发挥其道德的功能,以达到更好地按照这些原则和规范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目的。当然,个体道德是受社会道德所决定,又能反作用于社会道德的。我们强调个体道德的重要,不是脱离社会道德而片面地去突出个体道德,而是在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强调社会道德如何向个体道德转化的问题。中国传统道德十分注重个体的道德意志、道德实践、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内讼、内省、澡身以及表心、表气等思想,都是同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值得传承的。当前,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就是要大力倡导奉献精神、群体意识、责任观念、爱人意识和诚信原则。
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辩证统一
公德与私德作为道德的两个方面,其区分是相对的。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是用以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二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构成了辩证统一的道德整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它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它们彼此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转化,相互斗争。
划分公德与私德,应该说只是学理上的抽象。任何行为不管是在公域还是在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双重规定性。二者只有“显性”和“隐性”、“现实”和“潜在”、“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公德行为可以转化为私德行为;私德行为同样可能具有公德的性质。所以,公德与私德既可以指称不同行为的单一性质,也可以指称同一行为的双重性质;而且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以对方的面目存在。相互转化在于公德与私德同出一源。无论是公德抑或是私德,都是由个人承担的。个人的主体性产生了公德与私德的分殊和并存,又实现着公德与私德的转换和互异。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是不可分割的,社会道德是构成个体道德的本质内容,而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个性化[6]。
公德与私德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体现在:一方面,私德推之于外即为公德。如梁启超所说的“公德者,私德之推也。”人们如能将自己的私德推向他人,推向社会,就必然推进公德的建设,每个社会成员的私德水平直接影响公共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制约状况。另一方面,公德内敛于己即为私德。公德对社会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如果社会成员能够自觉遵守公德,并加以内化,那么公德即转为私德。正是伴随着公德与私德的相互转化,推动人类社会的道德不断发生变化和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公德和私德的相互转化不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它和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相联系,只有在具备良好的转化机制下,两者之间才能相互转化,才能相互提高。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两者的发展则受到阻碍,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表现得十分明显[7]。
公德建设和私德建设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今天公德之所以应该受到重视,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大大分化,形成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分的格局;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国家公民,必然生活在公共领域,其行为都具有公德的性质;是因为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公共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使道德冲突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是因为公德问题的严重性,已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重视公德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公民的私德修养。要创造转化机制,使公民能将私德推向他人和社会,实现私德向公德的转变,使私德真正利己利人,这就要求社会进一步向民主、文明、和谐方向发展,进一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公德与私德的良性互动,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如何让公德和私德建设取得实效?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把“为人民服务”这条主线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之中。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要求。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要有为他人服务、为社会献身的精神。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要处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之中,总要同其他人发生各种不同的关系。道德就是使人们能够时时处处想到别人、与人为善、服务他人,使他人能够因同自己的相处而得到益处。这样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践履服务他人、献身社会的崇高行为的过程中,必然会使自己的道德觉悟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不断升华,并受到社会的尊重,从而使自己身心获益。所谓“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就是这个道理。其二,“道德情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之间的润滑剂。道德教育关键是道德主体能够积极接受,而道德接受主要依赖于道德情感。在道德建设活动中,充分发挥道德情感的传递作用,有利于人和人相互交流的良性循环。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产生的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意识的一种体现。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感情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和传递作用。由于道德活动总是同一定的“善良意志”相联系,又总是能给这一活动中的其他相关的人以强烈的影响、感染和震撼,促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出一种认同和共鸣,并能使这种感情升华为一种新的力量,发人自省,促人自警,激人自新,催人奋进,给人教育,使人进步
侠云兄那么爱战争,做个朋友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