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过春节的习俗是啥?

2024-12-28 13:41: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87万人,十年人口减少近10万人。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如果误用了“头水”洗了东西,不能把水泼出去,只能洒在灶膛里,以示将吉祥留在家里。后生们抢完的头水,各家主妇就用竹篮提着煮好的米饭、猪肉,斟上米酒、来到井边祭水,她们将酒慢慢地注入井中,表达侗家人的心愿,愿井水四季不断,让全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喝上更加清澈甘甜的水。
  新年初一这一天,侗家首先是拜祭祖先。姑娘们开门的头件事,便是相邀女伴,同到山崖水畔,去采摘映山红,采回家中,把一枝最美丽的映山红插到鸡笼上,献给雄鸡,以示报答雄鸡啼叫司晨之恩。然后,再把其余的花朵插到房中,床头、桌上,把新春打扮得像映山红那样火红热闹。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姑娘佩戴闪烁发亮的银质装饰品,手提小巧玲珑的蜡篮;小伙子身着节日的盛装,头缠侗帕,手举灯笼(有的手持芦笙);老人腰插长长的烟斗,小孩打着各种各样的花灯,簇拥在烛光闪闪的龙的四周,在一片喧闹的爆竹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做客队伍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到了对方村寨,主人在寨口的风雨桥上敲锣打鼓,爆竹齐鸣表示欢迎之后,便主动去接客人的灯笼,让客人休息,小伙子接姑娘的蜡篮,并帮助姑娘点燃被风吹熄的蜡烛。到了寨中的鼓楼坪,锣鼓声、爆竹声齐鸣,有的还吹起芦笙,舞起龙灯助兴,随后龙灯便挨家挨户去贺新年,贺年完毕,好客的侗家人便将龙灯挂在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拉着客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哪家拉的客人多,说明这个家富有和热情,当然,小伙子是绝对不会放过远道而来的姑娘的,因为“做客”认识的姑娘,大多数能够结成终身伴侣。

回答2: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