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民风质直淳朴,社会风气重学术、尚礼义、重气节。沿海渔民性格粗犷,喜豪饮。
【渔民生活习俗】渔区饮食家菜为炒三丝即薯粉丝、鲞丝、萝卜丝。老渔民区装束,出海穿赭褐栲汁衣裤,衣为左开襟,便利右手操作渔具及防海水弄湿内衣,裤为大档大裤腿,称笼裤。渔妇喜庆节日喜穿绣花鞋。石塘、箬山渔区盛器鱼盆喜用白底青釉、鱼形图案。
【禁忌】传统禁忌有,父母忌孩童食鱼籽,因"鱼籽"音近"愚子"。又忌孩童食鸡头,俗以吃鸡头健忘。造屋忌朝正南。阴历初一、十五忌出门远行。出门闻乌鸦叫,要对着乌鸦喊,百劫尽消以除晦气。新婚洞房间,忌孕妇出入;妇女怀孕期,忌动刀斧,忌剥桂园、鸡蛋,忌钉钉子;渔船上食鱼,忌翻鱼身,忌食鱼眼。
【风味小吃】有糖龟:糯米粉拌红糖揉成面团。糯米粉圆:糯米水浸后,水磨后晒干称"米浆粉"制作。糖糕,糯米制,如磐状糖馅如沟,吃时切一块,即糖桨流出。乌饭麻糍,春夏之交,采乌桐叶(俗称乌饭脑)捣汁拌糯米制成。方糕:大米粉制,2寸见方上下两片薄饼,中嵌糖馅。重阳糕:大米粉制,状似方糕。菁餣,清明节时采菁捣汁和糯米粉做成扁园形团丸,中裹荤素馅料或豆沙。浑糕:米浆粉加小苏打发制,如磐状,上缀果脯丝、红枣,吃时切成条块,麦饼、拭饼:小麦粉烙制的薄饼,前者先制成薄饼再烙熟;后者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均包裹荤素菜肴,卷成筒状食。糊糟羹:番薯淀粉调制,常用配料有葡萄干、桔饼、桂园、红枣、食糖等。洋菜糕:海中洋菜(石花菜)制成,呈半透明状,吃时划成条状,加糖。菁草糊:菁草加水煎煮,取汁冷凝后糊状,吃时加桂花糖,清香解渴。石莲糊:石莲子汁冷凝而成糊状,吃法与菁草糊同,均为夏令消暑饮料。糕点类小吃还有神童门硬糕,石塘生糕,新河霉糕。风味菜肴还有鱼面、鱼丸、小方腐乳、及各种鱼类盐制品。 海产品丰富,故温岭人在吃海鲜方面有天生的嗜好,日常饮食离不开鱼虾蟹,因此也餐餐离不开醋,养成了爱“吃醋”的习惯。大凡温岭人到外地旅游,在小酌会聚时必叫侍者给每人上一碟醋,外地人不知底里,对温岭人这般爱吃醋常感惊奇。对于各种海鲜,温岭人或氽、或炒、或清蒸、或红烧,或以酒醉之(醉虾),整治有方,许多家庭主妇熟知“三鲳四鳓”之类的谚语,三月鲳鱼,四月鳓鱼,谷雨前后墨鱼,冬至前后带鱼和膏蟹,什么时候的鱼虾蟹肉最肥,味最美,胸中了然。在吃方面,渔区石塘、箬山一带,尤其擅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号称:“一粽”、“二面”、“三圆”、“四羹”、“五花色”,分而言之,即:“一粽”:肉粽;“二面”:绿豆面(即薯面,当地人俗称山东面)、索面;“三圆”:山粉圆(山粉为淀粉俗称)、肉圆、鱼圆;“四羹”:肉羹、鳗羹、鲳羹、蛏羹;“五花色”:山粉夹、鱼面、核桃调蛋、炒米饭、麦虾。“一粽”、“二面”、“三圆”、“四羹”又号称“十大小吃”。
温岭民间有过年做年糕的习俗。
七月七 即乞巧节。旧时妇女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最巧。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次晨用台拭目,以为可使眼秀目明。采篥槿叶渍水洗发濯梳具,以为可使头发乌黑有光,不存垢腻。温岭县石塘渔区以是日为小人节,家长为未满16岁孩子扎制彩色纸亭,中餐设宴请客,席后焚化纸亭。
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称“过年”。此前,廿四日为“小除夕”,打扫清洗,称“掸蓬壅”,晚间祭灶送灶神。廿四以后杀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做冻米糖,忙办年货。年内祭天地,称“谢年”。换贴春联。除夕家宴称“年夜饭”。温岭县石塘一带闽籍渔民,在门口焚寿金纸、柏叶,在余烬上跳跃,反复诵念“今年好过年,明年挣大钱”,称“跳龙灰”。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放“关门炮仗”以辞旧。
温岭春节期间有包粽子习俗
伴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度过了一个极富情趣的圣诞节。侧耳倾听,新年的脚步声近了。翘首东望,时光隧道中正姗姗走来一个晶亮晶亮的日子,让我们轻轻向他招收:新年,你好!
在逝去的三百六十五个充满风霜雨雪的日子里,我们奋斗过.进取过.成功过.也失败过。我们的欢笑和失落.迷茫和困惑,都成了无比美好的记忆。正如普希金的诗中所说:“而那过去的,都会染上莫名的相思。”不是吗?
新年是时光的起点,元旦是时光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一天,我们更多的是畅想未来,那些就要完成的事业,即将到来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正在前方隐约向我们招手,以神秘的梦幻和无尽的快乐“诱惑”着我们。于是,我们心里又燃起了信心和希望,顾不得疲惫和伤痛,又要义无反顾地风雨兼程了。 新年总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到来,然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是的,那无数的诗情画意等待着我们去感受,去描绘:洒满阳光的湖畔早晨,落满花瓣的小径黄昏,还有江南巷青石小路上的烟雨蒙蒙,北国和熙春风里一碧万顷的麦田……..
是的,尽管前行的道路依然坎坷,凛冽的寒风依然肆虏呼啸,但为了心中那曾经对自己许下的诺言,为了那不灭的希冀和美丽的曈憬,我们还是向前,向前……
站在新年这一雪白的起跑线上,向着明天,向着东方那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让我们放飞心中的白鸽,以怒放的百合花般的心情,真诚地道一声;
新年,你好!!!
(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加一些新的一年里,要好好努力之类激励的话,我就是这么做的)
天气愈来愈冷了,空气中也飘起了雪花,每天忙忙碌碌的,一晃竟又到了快过年的时节了。如今年岁大了,过年倒不似从前那么看重,不再像儿时那样期盼过年、喜爱过年了。记得那时还小,跟着母亲回老家过年,我总是开心的。
记忆中在腊月二十几时会做炒米糖。现在仍然有吃炒米糖的习俗,可却大都是买现成的,而那时在老家却是外公自己做的。做炒米糖是我们几个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将糖料也就是麦芽糖倒进锅里熬,而我们总是会拿两根筷子,乘大人不注意,偷偷将筷子伸进锅里,沾上一点,然后用两根筷子搅,叫搅搅糖,其实那糖也不见得有多好吃,可那时的我们却似吃到了极品,不时的不偷上一点,虽说是偷,其实外公是知道的,只是佯装不知而已。
到三十的下午,我们会跟着外公贴春联,门上、门框上都贴,红通通的、喜气洋洋的。到了晚上,亲戚们都会聚在外公家吃年夜饭,大人、小孩都围着圆桌,其乐融融。然后父亲与姨父们会打点牌,母亲与姨妈们会围在一起揉初一吃的汤圆,而外公总是坐在椅子上看电视。可他总是会打瞌睡,让他去床上睡,他是答应了,可还是继续坐着打着他的瞌睡,儿时不能明白,其实外公是喜欢看着儿孙满堂,享受着这份天伦之乐。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就可以听到鞭炮的劈啪声,睁开眼,在张口说话前,母亲早将糖果子还有云片糕递上,这是老家的习俗,听说吃了一年都会甜甜蜜蜜、步步高。外公会在三十晚上将这些都藏在我们枕头底下,新年第一件事就是吃糖果子和云片糕。现在我虽然仍记得这一习俗,可总是会忘记买。
老家过年最热闹的应该是舞龙灯了,舞龙灯就象赶集市一样的热闹,当铜锣远远的敲响,听闻者无不前往看热闹,逶逶迤迤、密密戳戳地。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聚拢,感受着过年的气氛。只见那长长的龙灯忽高忽低、左右盘旋,彰显着吉祥、如意。我们几个孩子也会挤在这人群中跟随着龙灯队伍,欢天喜地的。
如今年还是一样的过,社会进步了,年也变得时尚了,可每逢过年,于老家的记忆总会不经意地浮上脑海
伴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度过了一个极富情趣的圣诞节。侧耳倾听,新年的脚步声近了。翘首东望,时光隧道中正姗姗走来一个晶亮晶亮的日子,让我们轻轻向他招收:新年,你好!
七月七 即乞巧节。旧时妇女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最巧。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次晨用台拭目,以为可使眼秀目明。采篥槿叶渍水洗发濯梳具,以为可使头发乌黑有光,不存垢腻。温岭县石塘渔区以是日为小人节,家长为未满16岁孩子扎制彩色纸亭,中餐设宴请客,席后焚化纸亭。
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称“过年”。此前,廿四日为“小除夕”,打扫清洗,称“掸蓬壅”,晚间祭灶送灶神。廿四以后杀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做冻米糖,忙办年货。年内祭天地,称“谢年”。换贴春联。除夕家宴称“年夜饭”。温岭县石塘一带闽籍渔民,在门口焚寿金纸、柏叶,在余烬上跳跃,反复诵念“今年好过年,明年挣大钱”,称“跳龙灰”。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放“关门炮仗”以辞旧。
温岭春节期间有包粽子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