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当时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在官场之上和文化名流之间,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因此“清谈”成为时尚。
当时,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发情怀的良机,许多名流闲士都热衷于此事。但其目的不是论政,不过是官吏、文人为了消遣和显示自己清高不谈俗事而已。历史上最有名的《兰亭序》中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原是三月初三沐浴除垢,嬉水采兰,祓秽祈祥的活动,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很显然不止是一般的“修禊”,而是东晋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规模清谈盛会。
在魏晋时期,何晏、王弼、夏侯玄、王衍、郭象等人皆有辩才,被人们称为清谈高手。然而,后来者卫玠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谓清谈高手队伍中高手高手高高手。当时有人评价说“卫君谈道,平子绝倒”,而平子即著名的魏晋时期清谈高手王澄。连当时王成这样的清谈高手也要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见,卫玠清谈的高超能力,不言而喻。
有关卫玠其人,后世多有关注。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就曾写了关于卫玠的一首七律,其诗曰:“卫瓘诸孙卫玠珍,可怜雏凤好青春。解拈玉叶排新句,认得金环识旧身。十岁佩觿娇稚子,八行飞札老成人。杨公莫讶清无业,家有骊珠不复贫。”和元稹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叫韦渠牟的著名诗人也写了关于卫玠的一首七律,诗曰:“卫玠清谈性最强,明时独拜正员郎。关心珠玉曾无价,手琼瑶更有光。谋略久参花府盛,才名常带粉闱香。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柏梁。”其中说道“卫玠清谈性最强”,不难看出,卫玠的清谈之名,远播后世,流传千古。
据《晋书本传》记载,卫玠,字叔宝,恒少子,拜太子洗马。后移家建邺,中兴名士,玠为第一。与兄璪俱其有书名。卫玠天生俊秀,美而白,有“玉人”之称。由于当时北方大乱,名门士族部分南迁,为保存门户,永嘉四年,卫玠携母举家南行,由于路途遥远,饥寒交迫,积劳成疾,于永嘉六年不幸去世。
卫玠祖父卫罐,西晋惠帝时位至太尉,父卫恒,官尚书郎,又是有名的书法家。卫玠五岁时就很有名,被人们视为神童。他很早就开始研究《老》、《庄》。成年后,便以善谈名理而称著当时,其能言善辩超过了当时有名的玄理学家王澄、王玄、王济等人。晋怀帝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中原发生战乱,他便辞别家人,渡江南下,先至江夏,即今日湖北武汉,两年后又往豫章,即今日江西南昌。
在魏晋玄理清谈名士中,创立玄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当首推何宴与王弼,卫玠是继承王弼的理论体系的佼佼者。《世说新语》曾赞叹说,王弼“吐金声于中朝”,卫玠“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这充分说明卫玠在玄理学派中如日中天的地位。应该说,在魏晋玄学发展过程中,卫玠是继“正始之音”,启“江表之声”的关键人物,是研究魏晋玄学理论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卫玠认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人有所不及,可以情恕,意不相干,可以理遣。”意思是说,要有宽容的度量,凡事都可以析理的方式讲清楚,不至使人们之间关系僵化。这虽然把分析道理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但对于处理一般的社会关系来说,还不失为一种良方。据《晋书》本传记载,他在家时,因为身体不好,其母常常禁止他与别人谈话。但偶尔精神恢复,亲朋好友请他谈话,他头头是道地说理,常使得在坐的人心悦诚服。这说明,所谓善玄理,不仅在探讨幽深的哲理,也还能够剖析人间的常理。玄学并不一定象普通人想像的那样玄虚缥缈,而还有一定的古朴之风。魏晋玄理之学,是在打破汉儒师承传授的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对汉代传统经学的破坏,卫玠这—类“风流少年”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只可惜的是,他们虽然跳出了皓首穷经的圈子,却又进入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迷宫。但它毕竟使人们从唯命的世界走向了唯理的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从圣人之言的世界中走山来,到达了理念世界,使人们敢于怀疑,想像,使得社会风尚为之一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变革。
像魏晋的许多清谈家一样,卫玠也被形容成“半神秀异”之人,不仅言辞清丽,而且相貌非凡,人们常以一睹其相貌为快。史籍里所夸张的卫玠的秀丽标致,无非表明他在魏晋名士中的地位而已。
关于卫玠的美,《晋书》里用词有“明珠”,“玉润”等等,他为人喜怒不表于形,总之是个面无表情的玉人。这孩子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璧人”。洛阳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小璧人。唐朝诗人孙元晏曾有一首七绝描写当时的景象:“叔宝羊车海内稀,山家女婿好风姿。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不想后来的八王之乱把西晋政权闹成一锅粥,胡人势力乘机进入中原,天下大乱。卫玠费尽口舌说动母亲南下。他兄弟不肯走,后来死在匈奴人手上。他们一家子跑到江夏时,妻子乐氏经不住旅途疲惫累倒而死,征南将军山简便把女儿嫁给了他。卫玠带上新妇又往东行,来到了大将军王敦镇守的豫章。
王敦见他一表人才,能说会道,很是器重,但卫玠并不买帐,他感觉此人野心勃勃,久必生乱,不可依附,于是再次转移,投奔东晋都城建业,也就是今日江苏南京。建业的官员们久闻卫玠艳名,立即答应予以重任。江东人士听说来了个善于清谈的名士,人山人海地围观,挤得卫玠举步艰难,使他一连几天都无法好好休息,这个体质孱弱的美少年终于累极而病,一病而亡。这个典故就是《世说新语》中的“看杀卫玠”。
纵观卫玠一生,在政治上没有突出成就,在文化艺术或者科学技术上也没有卓越贡献,在军事方面更是一无所知。那么,就是这样官至太子洗马的一个人,居然在《晋书》上有传记,可见 “美男子”和“清谈之风”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传记里反反复复强调了两点:一是人物俊美,二是能说会道。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当时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在官场之上和文化名流之间,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因此“清谈”成为时尚。
当时,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发情怀的良机,许多名流闲士都热衷于此事。但其目的不是论政,不过是官吏、文人为了消遣和显示自己清高不谈俗事而已。历史上最有名的《兰亭序》中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原是三月初三沐浴除垢,嬉水采兰,祓秽祈祥的活动,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很显然不止是一般的“修禊”,而是东晋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规模清谈盛会。
在魏晋时期,何晏、王弼、夏侯玄、王衍、郭象等人皆有辩才,被人们称为清谈高手。然而,后来者卫玠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谓清谈高手队伍中高手高手高高手。当时有人评价说“卫君谈道,平子绝倒”,而平子即著名的魏晋时期清谈高手王澄。连当时王成这样的清谈高手也要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见,卫玠清谈的高超能力,不言而喻。
有关卫玠其人,后世多有关注。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就曾写了关于卫玠的一首七律,其诗曰:“卫瓘诸孙卫玠珍,可怜雏凤好青春。解拈玉叶排新句,认得金环识旧身。十岁佩觿娇稚子,八行飞札老成人。杨公莫讶清无业,家有骊珠不复贫。”和元稹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叫韦渠牟的著名诗人也写了关于卫玠的一首七律,诗曰:“卫玠清谈性最强,明时独拜正员郎。关心珠玉曾无价,手琼瑶更有光。谋略久参花府盛,才名常带粉闱香。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柏梁。”其中说道“卫玠清谈性最强”,不难看出,卫玠的清谈之名,远播后世,流传千古。
据《晋书本传》记载,卫玠,字叔宝,恒少子,拜太子洗马。后移家建邺,中兴名士,玠为第一。与兄璪俱其有书名。卫玠天生俊秀,美而白,有“玉人”之称。由于当时北方大乱,名门士族部分南迁,为保存门户,永嘉四年,卫玠携母举家南行,由于路途遥远,饥寒交迫,积劳成疾,于永嘉六年不幸去世。
卫玠祖父卫罐,西晋惠帝时位至太尉,父卫恒,官尚书郎,又是有名的书法家。卫玠五岁时就很有名,被人们视为神童。他很早就开始研究《老》、《庄》。成年后,便以善谈名理而称著当时,其能言善辩超过了当时有名的玄理学家王澄、王玄、王济等人。晋怀帝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中原发生战乱,他便辞别家人,渡江南下,先至江夏,即今日湖北武汉,两年后又往豫章,即今日江西南昌。
在魏晋玄理清谈名士中,创立玄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当首推何宴与王弼,卫玠是继承王弼的理论体系的佼佼者。《世说新语》曾赞叹说,王弼“吐金声于中朝”,卫玠“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这充分说明卫玠在玄理学派中如日中天的地位。应该说,在魏晋玄学发展过程中,卫玠是继“正始之音”,启“江表之声”的关键人物,是研究魏晋玄学理论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卫玠认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人有所不及,可以情恕,意不相干,可以理遣。”意思是说,要有宽容的度量,凡事都可以析理的方式讲清楚,不至使人们之间关系僵化。这虽然把分析道理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但对于处理一般的社会关系来说,还不失为一种良方。据《晋书》本传记载,他在家时,因为身体不好,其母常常禁止他与别人谈话。但偶尔精神恢复,亲朋好友请他谈话,他头头是道地说理,常使得在坐的人心悦诚服。这说明,所谓善玄理,不仅在探讨幽深的哲理,也还能够剖析人间的常理。玄学并不一定象普通人想像的那样玄虚缥缈,而还有一定的古朴之风。魏晋玄理之学,是在打破汉儒师承传授的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对汉代传统经学的破坏,卫玠这—类“风流少年”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只可惜的是,他们虽然跳出了皓首穷经的圈子,却又进入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迷宫。但它毕竟使人们从唯命的世界走向了唯理的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从圣人之言的世界中走山来,到达了理念世界,使人们敢于怀疑,想像,使得社会风尚为之一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变革。
像魏晋的许多清谈家一样,卫玠也被形容成“半神秀异”之人,不仅言辞清丽,而且相貌非凡,人们常以一睹其相貌为快。史籍里所夸张的卫玠的秀丽标致,无非表明他在魏晋名士中的地位而已。
关于卫玠的美,《晋书》里用词有“明珠”,“玉润”等等,他为人喜怒不表于形,总之是个面无表情的玉人。这孩子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璧人”。洛阳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小璧人。唐朝诗人孙元晏曾有一首七绝描写当时的景象:“叔宝羊车海内稀,山家女婿好风姿。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不想后来的八王之乱把西晋政权闹成一锅粥,胡人势力乘机进入中原,天下大乱。卫玠费尽口舌说动母亲南下。他兄弟不肯走,后来死在匈奴人手上。他们一家子跑到江夏时,妻子乐氏经不住旅途疲惫累倒而死,征南将军山简便把女儿嫁给了他。卫玠带上新妇又往东行,来到了大将军王敦镇守的豫章。
王敦见他一表人才,能说会道,很是器重,但卫玠并不买帐,他感觉此人野心勃勃,久必生乱,不可依附,于是再次转移,投奔东晋都城建业,也就是今日江苏南京。建业的官员们久闻卫玠艳名,立即答应予以重任。江东人士听说来了个善于清谈的名士,人山人海地围观,挤得卫玠举步艰难,使他一连几天都无法好好休息,这个体质孱弱的美少年终于累极而病,一病而亡。这个典故就是《世说新语》中的“看杀卫玠”。
纵观卫玠一生,在政治上没有突出成就,在文化艺术或者科学技术上也没有卓越贡献,在军事方面更是一无所知。那么,就是这样官至太子洗马的一个人,居然在《晋书》上有传记,可见 “美男子”和“清谈之风”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传记里反反复复强调了两点:一是人物俊美,二是能说会道。 希望对你有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