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北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所决定,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北京人“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一进院落
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这是一种由四面或三面房子围合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这种院落的特点是有正房(北房)一般为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共五间。如果院落窄小,仅有四间房的宽度时,三间正房的两侧可以各置半间耳房,呈“四破五”的格局。正房南面两侧为东西厢房,各三间,与正房成“品”字形排列。正房对面是南房,又称倒座房,间数与正房相同。这样由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院落叫四合院。如果没有南房,则称三合院。
这种一进院落的小型住宅,宅门开在东南方向。若是四合院时,宅门一般采取门庑式,占据倒座房东头的一间或半间。进门后迎面是镶砌在东厢房南山墙上的坐山影壁(照壁),向系通过屏门便可进入院内。如果南面没有倒座房而仅有院墙时,则在东南方位做墙垣式门(又称随墙门,小门楼)(图2-7)。这种典型的一进院落,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单元。
2.二进院落
二进院落是在一进院落的基础上,沿纵向扩展而形成的。四合院由一进院扩展为二进院时,通常是在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之间加隔墙(又称隔墙),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重。隔墙合龙处设二门,以供出入。二进院落属小型四合院,占地面积一般较小,东西宽度不过十五六米,南北深不过而二三十米。这样的小院没有抄手游廊,二门多采用屏门的形式,既很美观,也很经济。北京宣武区椿树上头条余叔岩故居的中路建筑就是这样一座比较典型的二进院落。但由于该院是一座一主一次并列式格局的宅院,宅门没有开在中路建筑的东南角,而是设在了东路的南端。该院的二门采用了独立柱垂花门形式,功能与屏门相同,形式却讲究许多。
在二进院落的四合院中,也有规模较大,格局比较讲究的。它与上述小型的二进院落相比主要差别在占地宽窄的不同。占地比较宽的二进院落(宽22米左右,进深30米左右),北房可以排出七间,即正房三间,两侧耳房各两间,成为三正四耳。这种四合院正房,厢房都可设外廊,外廊之间由抄手游廊连接。如果院落的纵深方向有余量。还可以在东西厢房南侧各设一间厢耳房,分隔内外院的障墙设在厢耳房南山墙一线。抄手游廊由厢房南侧转接,烟障墙内侧延伸并交于二门。二门采用四柱垂花门形式,与两侧游廊相接。这样由正房,厢房的外廊,抄手游廊和垂花门共同构成内院的环形通道,这是一条可以避雨雪的交通系统。
3.三进院落
三进院落是在二进院落的基础上再向纵深发展而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加一排罩房,后罩房与正房之间形成狭长的后院。后院与中院之间通过正房东耳房尽端的通道来沟通,宅人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后院。这种在正房后面加一排后罩房的布局,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三进院布局,被人们称为“典型”的或“标准”的四合院。实际上,这种三进院的例子很多,如东四四条某宅,大草场某宅都是这样的院子(图2-9)。
三进院落还有另一种格局,是比较常见的。它是按照第二进院落的模式,在正房后面再加一重院落。第三进院也同中院一样有正房,耳房,东西厢房,抄手游廊等。这种布局中一,二,三院之间的沟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而进院正房明间做成过厅,宅人从中路进入后院;也可以在耳房一侧开设通道以供通行。宣武区前孙公园胡同35号 四合院就是这种格局(图2-9.4)。
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属中型住宅,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
4.四进院落
四进院落是三进院落沿纵深方向的进一步扩展。一般做法是,在三进院后面加一排后罩房。但这种三进院落不是带后罩房的那一种,而是第二,三进院格局相同或相似的那种(如上文提到的宣武区前孙公园胡同35号)。四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倒座 • 第一进院 • 垂花门 • 第二进院 • 正房或过厅 • 第三进院 • 正房 • 第四进院 • 罩房
由于北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所决定,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北京人“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一进院落
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这是一种由四面或三面房子围合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这种院落的特点是有正房(北房)一般为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共五间。如果院落窄小,仅有四间房的宽度时,三间正房的两侧可以各置半间耳房,呈“四破五”的格局。正房南面两侧为东西厢房,各三间,与正房成“品”字形排列。正房对面是南房,又称倒座房,间数与正房相同。这样由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院落叫四合院。如果没有南房,则称三合院。
这种一进院落的小型住宅,宅门开在东南方向。若是四合院时,宅门一般采取门庑式,占据倒座房东头的一间或半间。进门后迎面是镶砌在东厢房南山墙上的坐山影壁(照壁),向系通过屏门便可进入院内。如果南面没有倒座房而仅有院墙时,则在东南方位做墙垣式门(又称随墙门,小门楼)(图2-7)。这种典型的一进院落,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单元。
2.二进院落
二进院落是在一进院落的基础上,沿纵向扩展而形成的。四合院由一进院扩展为二进院时,通常是在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之间加隔墙(又称隔墙),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重。隔墙合龙处设二门,以供出入。二进院落属小型四合院,占地面积一般较小,东西宽度不过十五六米,南北深不过而二三十米。这样的小院没有抄手游廊,二门多采用屏门的形式,既很美观,也很经济。北京宣武区椿树上头条余叔岩故居的中路建筑就是这样一座比较典型的二进院落。但由于该院是一座一主一次并列式格局的宅院,宅门没有开在中路建筑的东南角,而是设在了东路的南端。该院的二门采用了独立柱垂花门形式,功能与屏门相同,形式却讲究许多。
在二进院落的四合院中,也有规模较大,格局比较讲究的。它与上述小型的二进院落相比主要差别在占地宽窄的不同。占地比较宽的二进院落(宽22米左右,进深30米左右),北房可以排出七间,即正房三间,两侧耳房各两间,成为三正四耳。这种四合院正房,厢房都可设外廊,外廊之间由抄手游廊连接。如果院落的纵深方向有余量。还可以在东西厢房南侧各设一间厢耳房,分隔内外院的障墙设在厢耳房南山墙一线。抄手游廊由厢房南侧转接,烟障墙内侧延伸并交于二门。二门采用四柱垂花门形式,与两侧游廊相接。这样由正房,厢房的外廊,抄手游廊和垂花门共同构成内院的环形通道,这是一条可以避雨雪的交通系统。
3.三进院落
三进院落是在二进院落的基础上再向纵深发展而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加一排罩房,后罩房与正房之间形成狭长的后院。后院与中院之间通过正房东耳房尽端的通道来沟通,宅人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后院。这种在正房后面加一排后罩房的布局,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三进院布局,被人们称为“典型”的或“标准”的四合院。实际上,这种三进院的例子很多,如东四四条某宅,大草场某宅都是这样的院子(图2-9)。
三进院落还有另一种格局,是比较常见的。它是按照第二进院落的模式,在正房后面再加一重院落。第三进院也同中院一样有正房,耳房,东西厢房,抄手游廊等。这种布局中一,二,三院之间的沟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而进院正房明间做成过厅,宅人从中路进入后院;也可以在耳房一侧开设通道以供通行。宣武区前孙公园胡同35号 四合院就是这种格局(图2-9.4)。
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属中型住宅,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