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璧归赵:
赵国有一块美玉,叫“何氏璧”。秦王听说后想得到它,就派使者到赵国说想用城池换璧。秦王素来贪婪,赵王知道他只是想将何氏璧骗到手,但忌惮秦国的强大也不敢直接拒绝,以免惹起战端。正当他为难的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并声称自己有办法——要么换回城池,要么将何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
到了秦国,秦王果然只对璧感兴趣,对让出城池一事只字不提。并在一次会面时想以武力夺璧,蔺相如誓死不从,他抓着何氏璧准备撞墙来威胁秦王: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换璧;要么他就撞墙壁碎人亡,秦王什么都得不到还会因背信弃义而遭人唾骂!
秦王虽爱美玉但并不昏庸,不愿用土地交换,就值得让蔺相如带着何氏璧返回了赵国。
2、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动乱来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3、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的侮辱,他胸有成竹、沉着冷静,凭着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了国家和个人的尊严,不辱使命。晏子身“短”,于是“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这番无礼举动,无非是想以此来侮辱晏子,进而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作为使者,在外交场合他代表的是国家,晏子受辱,自己的祖国也势必跟着蒙羞。智慧的晏子一眼便洞悉对方不良居心,“不入”表现了晏子态度的坚决;“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这句话,不卑不亢、掷地有声,彰显出晏子的铮铮傲骨。“使狗国者,从狗门入”,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让我钻狗洞,那楚国就是狗国,你侮辱我是狗,就等于承认自己也是狗。在这里,晏子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让对方自取其辱而又有苦难言。
于是“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拿起慧的武器,不但自己没受辱,反而让对方蒙羞。见到楚王后,傲慢的楚王继续公然寻衅,先是讽刺齐国没有人才,后又讽刺晏子没有才能。如果说先前对晏子的人身攻击尚显得隐晦的话,那么此时的楚王已经是明目张胆、肆无忌惮了。
对此,晏子针锋相对、毫不示弱,他以“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之语严斥楚王“齐无人”的谰言,显示了强烈的爱国之心。面对楚王对自己的侮辱,晏子先顺其意承认“婴最不肖”,再突施反击“故宜使楚”。意思是:我最无能,所以只好出使最无能的楚国。
晏子这番机智幽默的反击,就如那功夫已臻化境的大侠,双手潇洒随意地一挥,便消解了楚王凌厉的攻势。于己,维护了尊严;于国,捍卫了荣誉。楚王以“齐人固善盗乎”来讽刺齐国人到楚国为盗没出息,企图羞辱晏子、贬损齐国。
我们姑且不论楚王精心设计骗局的卑鄙,即便是真有此事,也不能以偏概全,说明齐国人没出息啊。对楚王自以为得计的诘问,晏子先机智地避其锋芒,宕开一笔,以“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内部本质产生显著影响的道理。
再由物及人,顺势推导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即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这样,由“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暗地里讽刺楚国偷盗成风的不良风气,暗示楚王治国的无能。这番机智巧妙的辩驳,让楚王低头认输,让晏子不辱使命。
又一年,晏子奉命出使吴国。一天清晨,晏婴来到宫中等候谒见吴王。不一会儿,侍从传下令来:“天子召见。”晏婴一怔,吴王什么时候变成天子了?当时周天子虽已名存实亡,但诸侯各国仍称周王为天子,这是他独享的称号。
晏婴马上反应了过来,这是吴王在向他炫耀国威呀。于是,他见机行事,装作没听见。侍卫又高声重复,晏婴仍不予理睬。侍卫没有办法,径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顿地说:“天子请见。”
晏婴故意装作惊诧的样子,问道:“臣受齐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谁知晏婴愚笨昏聩,竟然搞错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来了。实在抱歉。请问何处可以找到吴王?”
吴王听门人禀报后,无可奈何,只得传令:“吴王请见。”晏婴听罢,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见吴王,并向他行了谒见诸侯时当行的礼仪。
晏婴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作为外交家,晏子以他的大智大勇,冷静沉着,能言善辩,捍卫了国家的尊严,真是不辱使命啊!
4、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5、张仪说楚: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没有立即离开楚国,而是又去游说楚怀王。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时,楚怀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屈原反对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古代两种烹饪器鼎和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楚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
楚怀王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亲善。
1、完璧归赵:
赵国有一块美玉,叫“何氏璧”。秦王听说后想得到它,就派使者到赵国说想用城池换璧。秦王素来贪婪,赵王知道他只是想将何氏璧骗到手,但忌惮秦国的强大也不敢直接拒绝,以免惹起战端。正当他为难的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并声称自己有办法——要么换回城池,要么将何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
到了秦国,秦王果然只对璧感兴趣,对让出城池一事只字不提。并在一次会面时想以武力夺璧,蔺相如誓死不从,他抓着何氏璧准备撞墙来威胁秦王: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换璧;要么他就撞墙壁碎人亡,秦王什么都得不到还会因背信弃义而遭人唾骂!
秦王虽爱美玉但并不昏庸,不愿用土地交换,就值得让蔺相如带着何氏璧返回了赵国。
2、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动乱来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3、晏子使楚
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完璧归赵:蔺相如自愿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将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赵国。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假意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和安陵君交换安陵,唐雎奉命出使秦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维护了安陵国的领土完整。
4、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5、张仪说楚: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没有立即离开楚国,而是又去游说楚怀王。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时,楚怀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屈原反对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古代两种烹饪器鼎和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楚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
楚怀王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亲善。
晏子使楚!1、晏子——刁辞善辩不辱使命
晏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齐国(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的侮辱,他胸有成竹、沉着冷静,凭着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了国家和个人的尊严,不辱使命。晏子身“短”,于是“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这番无礼举动,无非是想以此来侮辱晏子,进而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作为使者,在外交场合他代表的是国家,晏子受辱,自己的祖国也势必跟着蒙羞。智慧的晏子一眼便洞悉对方不良居心,“不入”表现了晏子态度的坚决;“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这句话,不卑不亢、掷地有声,彰显出晏子的铮铮傲骨。“使狗国者,从狗门入”,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让我钻狗洞,那楚国就是狗国,你侮辱我是狗,就等于承认自己也是狗。在这里,晏子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让对方自取其辱而又有苦难言,于是“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拿起慧的武器,不但自己没受辱,反而让对方蒙羞。
见到楚王后,傲慢的楚王继续公然寻衅,先是讽刺齐国没有人才,后又讽刺晏子没有才能。如果说先前对晏子的人身攻击尚显得隐晦的话,那么此时的楚王已经是明目张胆、肆无忌惮了。对此,晏子针锋相对、毫不示弱,他以“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之语严斥楚王“齐无人”的谰言,显示了强烈的爱国之心。面对楚王对自己的侮辱,晏子先顺其意承认“婴最不肖”,再突施反击“故宜使楚”。意思是:我最无能,所以只好出使最无能的楚国。晏子这番机智幽默的反击,就如那功夫已臻化境的大侠,双手潇洒随意地一挥,便消解了楚王凌厉的攻势。于己,维护了尊严;于国,捍卫了荣誉。
楚王以“齐人固善盗乎”来讽刺齐国人到楚国为盗没出息,企图羞辱晏子、贬损齐国。我们姑且不论楚王精心设计骗局的卑鄙,即便是真有此事,也不能以偏概全,说明齐国人没出息啊。对楚王自以为得计的诘问,晏子先机智地避其锋芒,宕开一笔,以“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内部本质产生显著影响的道理,再由物及人,顺势推导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即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这样,由“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暗地里讽刺楚国偷盗成风的不良风气,暗示楚王治国的无能。这番机智巧妙的辩驳,让楚王低头认输,让晏子不辱使命。
又一年,晏子奉命出使吴国。一天清晨,晏婴来到宫中等候谒见吴王。不一会儿,侍从传下令来:“天子召见。”晏婴一怔,吴王什么时候变成天子了?当时周天子虽已名存实亡,但诸侯各国仍称周王为天子,这是他独享的称号。晏婴马上反应了过来,这是吴王在向他炫耀国威呀。于是,他见机行事,装作没听见。侍卫又高声重复,晏婴仍不予理睬。侍卫没有办法,径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顿地说:“天子请见。”晏婴故意装作惊诧的样子,问道:“臣受齐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谁知晏婴愚笨昏聩,竟然搞错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来了。实在抱歉。请问何处可以找到吴王?”吴王听门人禀报后,无可奈何,只得传令:“吴王请见。”晏婴听罢,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见吴王,并向他行了谒见诸侯时当行的礼仪。
晏婴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作为外交家,晏子以他的大智大勇,冷静沉着,能言善辩,捍卫了国家的尊严,真是不辱使命啊!
2、唐雎——灵牙利齿说服秦王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平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秦王的脸色马上变软和了,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唐睢是安陵的纵横家,他有胆识有才能,能言善辩,是一个厉害的外交家。安陵是个小国,只有五十里地。但灭韩亡魏的秦国却奈他无何,说明了几点:1、安陵的土势好,或者水土好,要不然秦王也不会以五百里换安陵。秦王要求换地一定是因为安陵本身的地上的居民都顺应秦国,换地之后,安陵国便不会不攻自破。2、是安陵君善于用人,比如唐睢,秦国也未必有这么有才能的人。
3、 毛遂——奋勇自荐说楚救赵(1)
毛遂(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28年),战国末期薛国(今滕州南薛城里,张汪、官桥一带的人)人。
公元前261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邯郸震动,赵王急召平原君商议退敌救国之策。平原君说:“为今之计,只有求救于诸侯。魏与在下是姻亲。关系素善,求之则发救兵。楚乃大国,且路途遥远,唯有以‘合纵’之策促其发兵救赵,臣愿亲往。”赵王依从。
平原君乃战国四君子之一,此四君子皆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平原君有门客三千、毛遂位居末列。平原君回至府中,急招门客,言明使楚合纵之事,并欲选拔二十人随同前往。平原君道:“此次合纵定约之事,关系到邯郸得失,赵之存亡,干系甚大,故势在必得。倘若和谈不能成功,则须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楚王歃血订盟。故所选二十人必是文武俱全之士。诸位皆当今贤士,且事情紧急,二十人便出自各位当中了。”然三千人中,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又不能文,最后只选得十九人,最后一人竟无从可得。平原君不禁慨叹:“想我赵胜相士数十年。门下宾客三千,不料挑选二十人竟如此难!”
正值此际,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不才愿往。”平原君见毛遂面生,又不曾听左右提起过毛遂,便有意试探:“先生居胜之门下几时了?”毛遂答道:“已有三年”,平原君遂生轻视之意:“贤主处于世间,恰似尖锥处于囊中,其锋芒亦现,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却未曾听左右提起过,可见先生文不成、武不就,且出使楚国乃关系赵国存亡大计,先生恐怕不能胜任,还是留下吧。”
毛遂并无退怯之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贤士处世当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须有表现机会,君子以贤达仁义、礼贤下士闻名于世,然君子若无赵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显其贤达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锋芒是因无处于囊中的机会,否则,早已脱颖而出,不单单是只露锋芒的问题了。”平原君对毛遂之对答深感奇异,且事紧急,便同意毛遂同行。其余十九人虽听了毛遂适才的一番言论,仍不以为意,皆以为毛遂只不过徒逞口舌罢了,彼此目视而笑。 十九人皆自以为学富五车,一路之上常是高谈阔论,毛遂不言则已,言必惊人,总能一语中的。到了楚国时,十九人皆已折服。
楚国已至。平原君不敢怠慢,第二日一早,太阳刚刚升起,便上朝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事。楚王道:“时至今日,各国皆以约纵为讳,六国合纵联盟只不过一盘散沙,无济于事。况且秦国今日之强六国皆不能敌,唯有诸国各自安保方为上策。再者,秦楚新近通好,楚若与赵合纵,岂不是背信弃义,自惹刀兵之苦,代赵受怨吗?合纵之事还是算了吧!”平原君从容对答,陈说利害,但楚王终因惧怕强秦,犹豫不决。
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眼见日上中天,约纵仍未成功。十九人便对毛遂道。“先生上。”
毛遂亦不答话,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
楚王见有人竟敢按剑直闯朝堂,且出言不训,不觉怒起心头,但又不明此人底细,且慑于毛遂之威严,便转身先问平原君道:“此是何人?”平原君道:“此乃胜之门客毛遂。”
楚王便高声叱喝道:“大胆狂徒,本王与你家主人谈话会纵之事,岂有你说话之地,还不退下?”
毛遂毫无惧色,按剑直前,说道:“合纵乃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议之,况在我家主人面前,你叱者何来?仗你人多势重罢了。然如今你我相距仅十步之遥,你的性命便握于毛遂手中,还逞得什么威风!当年商汤凭借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周文王仅凭百里地,却使天下诸侯臣服,又有哪一个凭借了势众人多呢?”楚王脸色稍和,问道:“先生有何话说?
毛遂道:“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此乃霸王之资,天下诸侯哪个能当?然一泱泱大国竟为一乳臭未干之竖子白起率区区之数万人连连挫败,一战丢鄢、邓等五城,郢都划为秦郡,再战而烧夷陵,三战则为秦兵毁先王之宗庙,辱没先人,此乃百世之仇怨,赵国都为之羞愧,可大王却偏安于一隅,但求苟安,不求报仇复地,怎对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呢?合纵之事,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赵亡,楚亦不会长久。想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虽围邯郸年余,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素交好与赵,必遣救兵,若楚赵合纵成功,联合魏、韩,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乘势西进,则楚可报先仇,收复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言罢,毛遂双手按定佩剑,怒目而视楚王。
楚王立刻连连称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毛遂问:“主意拿定了吗?”楚王道:“定矣!定矣!”毛遂便呼楚王左右:“取鸡狗马血来!”左右取铜盘至。毛遂双手托住铜盘,跪献楚王道:“大王当献血为盟,正式合纵之约,大王先饮,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于是于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纵事成。
毛遂左手托定铜盘,右手招呼朝下十九人道:“诸位就于朝下共同歃血吧!”
平原君回至赵国,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竟未能识得其才。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独促成约纵,且不失赵之尊严,大长赵之威风,使赵重于九鼎之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胜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为上客。
合纵已成,楚王遣春申君黄歇率兵八万往救邯郸。魏信陵君亦窃得兵符,夺晋鄙十万军来救赵国。秦二十万大军围邯郸已有两年,仍不能克,长平之战,秦兵亦损失过半,国内空虚,且救兵已至。秦昭王虽欲强攻,但迫于形势亦只得息战而退。邯郸围解,终于避免了又一“杀人盈城”惨象的发生。
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毛遂是个名不见经传门客,也可能平时不爱显露自己的才能,所以,很少有人了解他,平原君也没有选项中他。但是,正像毛遂所说:“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锋芒是因为没有处于囊中的机会”。这也是时势造英雄,乱世出忠臣。
4、烛之武——危机之时智退秦师
烛之武,生卒不详,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烛之武智退秦师,保护了郑国。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危急之中求您,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他平时总是不露声色,这叫“大智若愚”。他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在关键时刻,他就能起到他应该起到的作用。这是道家人物所持的态度。还有一种人,平时夸夸其谈,但到关键时刻,他却毫无作为,这叫做“爱叫的鸟儿不长肉”。烛之武就是前一种人,还有前面的毛遂也是。我们希望,前一种人越多越好,后一种人越少越好。
5、张骞——出使西域奔波一生
秦汉之际,匈奴击败了生活在敦煌和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称霸大西北,并时时侵略中原。为防御匈奴,秦时筑起了长城,而汉高祖则以和亲暂时平息边患。至汉武帝时,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反击匈奴的力量,汉武帝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联络与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夹击匈奴。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到元朔三年(前126)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他们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来,依然不忘自己的使命,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然而此时大月氏早通过战争使大夏臣服,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这一次,他顺利地到达了乌孙的赤城谷,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但他却利用这次机会,与西域和中亚各国建立起了官方互通使节的关系。
经过多年的反击与征战,西汉王朝终于战胜了匈奴,西汉为了更好地控制河西、保证丝路的畅通和抵御匈奴,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将边塞、亭燧、长城等防御体系构筑至盐泽(罗布泊)以西,过库尔勒、轮台到库车西北;并组织了数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得河西人口达到了40万左右。其次,在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管理。
张骞开辟的通往西域之路,避开了正西方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沿着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的道路。两道的起点都在敦煌,当时在敦煌西南设阳关,西北设玉门关,控扼两道的出入。敦煌处于这样的交通枢纽的地位,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成为了中古时代最耀眼的“国际都会”,丝绸、铁器、玉器、漆器等源源从此运出,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香料、织物、宝石、颜料、玻璃等从此进入中国。敦煌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未达到结盟的目的,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广泛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发展了中西交通,获得了西域和中亚的社会、经济、地理交通的大量信息,也对汉武帝开发大西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历史事件,史称“张骞凿空”。虽然丝绸之路在汉代以前已有数百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张骞作为一个伟大的先行者,在开拓丝绸之路发展中西交流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6、诸葛亮 刘备荆州大败,眼看走投无路,诸葛临危授命,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抗曹,使刘备脱险,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
7、唐雎 维护了安陵国尊严和领土不被秦王掠夺,列举许多百姓杀君王的实例,以生命威胁,使得秦王不敢打安陵国的主意!
8、蔺相如,籍贯及生卒年不详,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
和氏壁风波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宝玉。这块宝玉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含有宝玉的石块),先后献给厉王、武王,玉工都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壁”。
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成了这块宝玉的新主人后,十分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信里表示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邑来换取赵国的宝玉。
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壁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赵廷入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当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因此,我决定到燕国去投靠燕王。’蔺相如听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