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宫女自称奴才

为什么清朝宫女自称奴才,而不是奴婢?
2025-01-08 09:35: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据陈垣《释奴才》一文的考据,“奴才”一词早已有之,但“昔称奴才,以骂人耳,未有以自称者”。在清朝(陈先生是在1907年写的此文,他用的是“国朝”)才被用以“自称”。

这种自称的背后反映的是清朝很重要的一种关系,即“主奴”(主人——奴才)关系。在旗人中间,有着各级的“主子”与“奴才”,但所有旗人在皇帝面前,都是奴才,包括皇帝的配偶——也就是说,皇后在皇帝面前也须自称“奴才”。

亲眼目睹清宫庆典场合的溥佳在《记清宫的庆典、祭祀和敬神》一文中说:“妻妾给皇帝行礼的礼节,只有皇帝才有,王府也没有。不仅如此,皇后同皇帝讲话,也要自称‘奴才’。据一些‘知书达礼’的老学究们说,这叫做”尊统于一’。

“奴才”一词,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1、亦作“奴材”。詈词。有鄙视轻之意。

2、家仆、奴仆。《红楼梦》第三二回:“这会子又要我做,我成了你们奴才了”。

3、明清两代宦官及清代旗籍文武官员对皇帝自称奴才,清代旗籍家庭的奴仆对主人亦自称奴才。清朝皇帝对旗籍官吏有时亦以奴才称之。

上面的第3种意义,与这里讨论的问题紧密相关。至于“清代旗籍家庭的奴仆对主人亦自称奴才”,也有材料予以支持。

溥杰的《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一文,在介绍醇王府的“丫环”时说:“她们一进府中,先派一个有管人能力的‘妇差’作‘姑姑’。姑姑的权力,可以说,是无所不管和无所不包。

新来的‘使女’须先在姑姑的严格管教下学习当婢女的成套规矩:如对主人不准说‘我’,须自称‘奴才’,答应须说‘嗻’,怎样端茶……”。

扩展资料

奴才是指待奉主子之奴仆(又称包衣),现代一般用于讽刺,含负面意义。清时只有满臣面对皇帝会自称奴才(表示亲近),汉族大臣仅称臣。

基本解释

[minion;slave]∶奴仆;家奴。

[lackey]∶指坏人,甘心受人驱使、帮凶作恶的人。

一脸奴才相。

清代太监和清代满人、武官等对皇帝的自称。

清代向皇帝邀宠的人的专业用词。

清朝女官对上次称呼,因此在清朝女官通常称奴才并非奴婢。

阶级社会中,受剥削役使而没有自由的人。

1、亦作“奴材 ”。詈词。有鄙薄轻视之意。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七回:“被他妈一顿臭骂道:‘倒运的奴才,没福气的奴才。”

2、家奴;奴仆。《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咱们这个当奴才的,主子就是一层天,除了主子家的全得靠后。”

3、引申为奴性十足,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正排着低品走狗奴才队,都做了高节清风大英雄!”

4、清代宦官及清代近臣对皇帝自称奴才, 清代旗籍家庭的奴仆对主人亦自称奴才。清朝皇帝对旗籍官吏有时亦以奴才称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奴才

回答2:

奴才,是指待奉主子之奴仆(满语称包衣阿哈)。

晚清时期,满人内部仍保持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气。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记云:“每有旗主,贫无聊赖,执贱役以糊口,或为御者,或为丧车杠夫,或为掮肩者。若途遇其奴,高车驷马,翎顶辉煌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其役,奴则再三请安,解腰缠以贿之,求免焉。故旗奴之富贵者,甚畏见其贫主也。”这就叫“严分着主奴”。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因为满清落后,所以才叫奴才。
这里仅说宫女,不涉及到官员。官员是满人可称奴才,汉人“想做奴才而不可得”

回答3:

奴才是满族的官员或八旗子弟以及太监的自称
“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为“奴才”就算是“冒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于是,乾隆帝做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这个规定,目的就是不让汉臣称“奴才”,为此,宁肯让满臣迁就汉臣也称“臣”。
清朝皇帝何以要在奏章上做出上面这些规定呢?本来,满族统治者是一向严求汉族人与自己保持一致的。他们强迫汉人剃头发,易衣冠,搞得血雨腥风,都是为了让汉人归化于自己,臣服于自己,但惟独不肯让汉人也与自己一样称“奴才”。
满洲人入关前,大体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虽然占据了中原,但奴隶制的胎记并未完全退去,“严分着主奴”,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即使到了晚清,满洲人内部仍保持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气。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记云:“每有旗主,贫无聊赖,执贱役以糊口,或为御者,或为丧车杠夫,或为掮肩者。若途遇其奴,高车驷马,翎顶辉煌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其役,奴则再三请安,解腰缠以贿之,求免焉。故旗奴之富贵者,甚畏见其贫主也。”这就叫“严分着主奴”。“严分着主奴”的习惯反映到典章制度上,便是满臣奏事时要自称“奴才”。满臣自称“奴才”,不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汉臣则没有满洲人传统的主奴关系,所以也就只有臣子的身份,也就不能称“奴才”。正因为这个原因,马人龙奏事时自称了“奴才”,便被认为是冒称。

“奴才”与“臣”这两个称谓,谁尊谁卑,以今人的眼光,无疑是“奴才”低于“臣”。但这种判断,与清朝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奴才”一称,从表面看,似不如“臣”字体面、尊严,实则“奴才”要比“臣”金贵得多。“奴才”,实际是一种满洲人主奴之间的“自家称呼”,非“自家人”的汉人是没有资格这样称呼的——正如赵太爷骂阿Q:你也配!汉臣称“臣”,并不是皇帝为了照顾汉臣的面子,“特地优待,锡以佳名”,而是为了与“奴才”一称相区别,以显示汉臣的地位低于满臣。俗谚云:“打是疼,骂是爱”,清朝皇帝让满臣自称“奴才”,实际是骂中之“爱”;反之,不让汉人称“奴才”,则是因为缺少这份“爱”。

回答4:

这是因为清朝实行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其实是奴隶制残余,旗中以旗主为尊,别人都是旗主的奴才,奴才要对主子绝对忠心,主子也会栽培提拔奴才。别看自称奴才,其实那表示与皇帝关系近。汉八旗的旗民就可以自称奴才,没有旗籍的汉臣想自称奴才,是不许的。

回答5:

奴才是满族人主仆之间的称呼!!!
而汉人禁止称奴才,所以在清朝,奴才只有满人才说,汉人奴仆是自称奴婢!!!
在清朝奴才是一种满人主仆的称呼,汉人是禁止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