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描写的春风是轻悄悄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并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用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非常亲切可感。
林斤澜的《春风》描绘了北国春风的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的特点,歌颂了北国春风的勃勃生机,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
朱自清的《春》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林斤澜的《春风》写在粉碎“四人帮”后,林斤澜借南国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的对比,歌颂了当时的人民大众反对“四人帮”的摧枯拉朽式的滚滚浪潮。
扩展资料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林斤澜, 原名林庆澜,曾用名林杰、鲁林杰,1923年6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
林斤澜是中国文学评论界公认的“短篇小说圣手”,主要作品有:剧本集《布谷》,小说集《惹祸》、《第一个考验》、《春雷》、《飞筐》、《山里红》、《石火》、《满城飞花》、《矮凳桥风情》、《草台竹地》、《林斤澜小说选》,他写于1950年代的《台湾姑娘》、1980年代的《头像》是当代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 百度百科-春风
在朱自清的《春》里,春风是特别美好的,让人感到舒适,而在林斤澜的《春风》里,春风是粗暴狂野的》
bvjshjsdh
朱自清的《春》,文学性很强。从表面上看,这篇文章,先写春天的一般景色,接着分别从几个方面去描写。第一,是春天的草;第二,是春天的树;第三,是春天的风;第四,是春天的雨;最后,再综合起来赞美春天的美好。
一般说,这种分门别类的写法,是不容易讨好的,平铺直叙,罗列现象,有写成流水账的危险。但是,朱自清这篇文章却没有平铺直叙的感觉。表面上他是在分门别类地写春天的景象,实际上这里面渗透着一种属于他的对春天的美好感情。而这种感情,不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是包含在他对春天景色(草、树、风、雨)的感受中的。他写的是他自己的感情。不错,肯定是他自己的感情。但并不是日常的感情,而是经过提升的感情。平常的感情,没有这么精致,也没有这么美好。这种感情和平常的感情最大的区别就是,刻意诗化了。
其主要表现就是对春天带来的一切变化,即使是看来习以为常的、不起眼的,他都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情感。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平时由于习惯,视而不觉,感而不知,知而不新。但是,朱先生却把这些表现得新鲜、可爱、美好,叫人欢欣,令人惊喜。
贴近自我,不一定是贴近现时的自我,也可以是贴近儿童时代的自我。不一定是已形成的自我,也可以是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自我。自我是丰富、复杂、立体、深邃的,一篇文章,并不能贴近其全部。所谓文如其人的说法,可能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一篇文章只能表现自我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或者是当时的,或者是记忆的,或者是现实的追求,或者是理想的怀念等等的探索,一种尝试性的表达。
林斤澜的《春风》读这篇作品,就是要学会欣赏这样的美。这种美,并不优雅,不像孩子那样稚嫩、可爱,但它有深度,一般人不能自发地欣赏其内涵。因为它是潜在的,隐藏的,在它粗砺的外表下,有一种深刻的东西:林斤澜就公然表示,他不喜欢类似朱先生为之陶醉的那种春天。他并不认为那样的春天是最美好的
当然,他并不是绝对反对江南的春光,他说,本来也是欣赏江南风格的春天的。对充满于朱先生文中的古典诗情画意,他本来是十分欣赏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经典名句,他认为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注意:用口语来形容典雅的诗意,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情趣 )。只是他反对以江南的春光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否定北方的春风。他承认北方的春天是寒冷的,到处是积雪、冰碴、冰溜。但是就在这冰雪不肯撤退的时候,春风来了。北方的春风不像朱自清先生赞扬的那样“吹面不寒杨柳风”,它没有那样温和、细柔,在南方人看来,那简直不是春风。南方人在北京甚至都感觉不到春天,“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但是,他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风别有一番诗意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