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马铃薯栽培技术
1选地与整地。为了提升马铃薯对病虫害的抑制率,种植时应当采用轮作换茬的方式。在马铃薯种植田间穿插种植谷类、豆类植物,可以有效降低杂草丛生率,也能降低或避免茄科作物、块根类、块茎类作物出现连作现象。以3年为一轮作周期为宜。
2适时播种。选择合适的时机播种,是马铃薯保质增产的关键环节,更是提升马铃薯成活率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种植中,最常见的播种时间为4月中下旬,以开沟点种法为主,用犁开沟,保证沟深、行距符合标准,随后向沟内播种经过处理的薯块点。
3田间管理。马铃薯种植期间,应当及时查苗、补苗,保证产量。当出现缺苗时,周围作物会增加营养面积,因此在补偿作用的影响下,缺苗处的相邻植株损失增大,甚至会导致断垄现象出现。实践表明,缺苗会导致减产,随着缺苗率增加减产率也随之变大。
4水肥管理。马铃薯处于苗期时,植株不大、需水量不多,但干旱季节仍需保证水分充足。根据马铃薯的生长情况,确定灌水量。当生长到块茎膨大阶段时,需增加灌溉量。若生长阶段土层干燥时,也需要适当补充灌溉。整个马铃薯的生长阶段,若雨水充沛,需采用适当的排水措施,避免产生涝害灾害。控制马铃薯追肥时,应结合土地详情确定最佳追肥时间,原则上尽早施肥为主。当苗出齐率超过3/4时,可适时追肥一次尿素肥,开花初期,可结合养分需求量,及时中耕培土,追肥除草,并在追肥后及时浇水。
5病虫害防治。应优先选取抗病性能佳的品种进行播种,防止马铃薯被病虫害侵蚀。可采用轮作的方式,及时处理种薯,降低病虫害的影响率。若已发现马铃薯需要除虫除害时,可结合使用针对性的药剂,及时喷洒防治虫害、病害。
6适时收获。合理确定春季马铃薯的收获时机,是保证马铃薯产量的重要途径。马铃薯种植时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最佳收获时机,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气候地域条件等选择收获时间,原则上以晴天收获为主,当土壤干爽时进行果实收获,并避免损伤果实。
马铃薯属于茄科作物,其产量收获来源于块茎。平衡其地上和地下生长,对于增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地上营养生长过盛,就会对地下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地上生长过弱,又不能为地下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所以,马铃薯应有一个合理的株高,才能取得最高产量。
马铃薯幼苗期
马铃薯出苗后到团棵(6-8叶)为幼苗期,幼苗期时间短,仅为15-20天,这时期应紧紧配合苗期短,发棵早,生长快等特点,重点培育壮苗。打好丰产基础,在管理上应以“促”为主,促进根系发达,茎叶健壮,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为早结薯,成大薯,优质高产创造条件。
马铃薯发棵期
发棵期指的是从团棵到第12片叶展平,有的品种是第16叶展平,这个阶段历时一个月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块茎具有雏形开始,到最大的块茎直径达到鸽蛋大小,地上部茎叶干物质和块茎物质各达50%。其过程是根系继续扩大,主茎急剧增高,占总高度的50%左右,且伴有分枝及分枝叶的扩展。马铃薯的这个阶段是决定结薯数量的关键时期。是建立强大同化系统的重要阶段,保证强盛结薯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以水肥促进茎叶生长,迅速建成同化系统。为块茎膨大创造条件。
马铃薯结薯期
马铃薯的结薯期是主茎生长完成,并开始侧生茎叶生长,叶面积逐渐达到最大值。茎叶和块茎的干物质达到平衡时,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结薯期。这个时期的新生块茎。是光合产物分配中心向地下部转移,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块茎的体积和重量保持迅速增长的趋势。直至收获。但植株叶片开始从基部向上逐渐枯黄。甚至脱落。
结薯期长短受品种,气候条件,栽培季节,病虫害和农艺措施等影响,一般持续30-50天,80%的产量是在此时形成的,结薯期应采取一切农艺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防止茎叶早衰,尽量延长茎叶的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的时间和强度。使块茎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区别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发生症状非常相似,给防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只有正确区分这两种病害,才能对症下药,搞效治病。
铃薯又名洋芋,原产于秘鲁和智利的高山地区,17世纪中叶由荷兰人传入中国,在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美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相当高,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存、加工等均采用机械操作。近几年,随着栽培技术的改进和脱毒种薯的应用,全球马铃薯的产量呈明显递增趋势,目前马铃薯年产量约3亿吨,其中一半以上供人类食用。我国马铃薯年栽种面积7000万亩左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