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并讲他们的故事

2025-01-02 07:25: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士民工商四等,以士为最高,最初指武士,后指有一定文化、地位的阶层。战国时代,“士”这一社会阶层大踏步走上政治舞台。这些人大都出身贫寒,或者就是已经衰微的贵族后裔。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满腹才华,奔走于各国君主之间,到处“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此博取个人的荣华富贵。 毛遂自荐 毛遂,战国薛国人(今官桥、张汪一带)。年轻时游于赵国,在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做了个迎来送往,办点府中琐事的食客。3年之中,整日无大事可做,因此出没有什么名声,几乎不为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企图吞并赵国。赵孝成王急忙派平原君为使臣到楚国去求援,要求与楚国订"合纵"盟约联合抗秦,以救赵国之危。 当时"诸候皆畏秦"。楚国能不能发兵来救赵,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于是平原君决心在自己的门客中选20名文武双全者同去楚国搬救兵。他们打算先用好言说楚王,若此计不行,就用武力威逼楚王发兵救赵。可是平原君在门客中挑来挑去只选了十九人,就再也挑不出合适人选了。正当平原君为差一人发愁时,毛遂站起来说:"现在仅差一人不能成行,就请算我一个,带我去吧。"平原君认为毛遂无出众之处,不想让他跟随前往。毛遂再三请求,平原君才向毛遂说:"先生来我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已三年有余。"平原君又问:"世上凡有才能的人,就好比锥子装进口袋里一样,锋利的锥尖立刻会露出来。先生在我门下已三年有余,都没有人提起过你,我也没有听说过你有什么大本领,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我便是大王所说的尖利之锥,今天就请您把我装进布袋里,方能脱颖而出,展露锋芒。"平原君勉强答应了。其他十九人也都看不起毛遂,暗笑他自不量力,毛遂并不介意,跟着平原君前往楚国。 平原君见到楚王,说明了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害怕秦国,不肯出兵。谈判进行了大半天,毫无结果。这时毛遂握宝剑,走到楚王面前说:"合纵结盟两句话就可以决定的事,如今你们谈了大半天,还不能拿定主意,是什么道理?"楚王见上来说话的人这样没有礼貌,问平原君:"他上什么人?"平原君笑到:"此人姓毛名遂,是我的门客"。楚王对毛遂厉声说到:"我与你主人说话,哪里容得你上来放肆!还不赶快退下。"毛遂不仅没有退下,反而又持剑走近几步说到:"大王,你之所以这样呵斥我,无非是凭借楚国强大的军队。但在这几步之内,你的性命却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公在这里你这样无礼,是何道理?而且我听说商汤王开始也只有七八十里的地盘,后来得到了天下。周文王也不过有百里之壤,却能使众诸侯向他称臣,难道他们靠的是兵多地广吗。主要是根据时局而发挥自己应有的威力罢了。如今楚国方圆五千余里,精兵良将上百万,这都是你成就霸业的资本。这样强大的楚国,天下又有谁能阻挡得了呢?然而,秦将白起不过是个无能小辈,率兵不足十万,与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国都,再战就火烧了楚王的祖坟,三战就能灭亡楚国,杀了君王的先人。这百世之仇赵国都感到羞辱,难道大王你不觉得可悲吗?合纵抗秦是为了你们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毛遂的话击中楚王的要害再加拔剑相威胁,大义之下,楚王考虑到本国利益和自己的生命安全,终于同意与赵国合纵抗秦,订立了盟约。 平原君一行返回赵国,楚王派兵救赵,这时魏国的援军也已到达,三国军队内外夹攻,秦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去,解除了赵国之危。 平原君非常感慨地对毛遂说:"我手下的士多者千人,少者数百,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以前不了解先生的才能,差点埋没了人才。这次去楚国借兵,先生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使赵国重于九鼎,达成合纵抗秦救赵之约,真是奇才。对当刮目相看。"于是将毛遂视为上宾。 从此以后,毛遂的名声大振,他的聪明才智被大家称赞。这种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才能的情况下,敢于推荐自己,承担重任的行为演化成"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两个成语,毛遂勇于自荐的精神也被人们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