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神]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听老人家说,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旧时“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现时糖元宝是不供了,但“送灶”时各家仍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祭祖宗]
腊月,过世的祖宗是要祭奠的。选一个黄道吉日,在正堂,备一方桌好食,点一对蜡烛,上三注香,斟十二杯酒,烧一堆纸制的元宝银锭,磕几个头,怀念一下祖宗,祭奠一下祖宗。
江浙人迷信,敬菩萨或是祭祖宗的荤菜,一般不能用雌性动物的肉。
[掸尘]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用大大的鸡毛掸子把角角落落的蜘蛛网狂扫一通。此举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摆设井然有序,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打年糕]
过年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印象最深的是抟粉制年糕。在农村,村里面往往会组织年轻力壮的男性村民制年糕。先是邀好大汉(人),定好日子(时间),搭好大棚(场地),扯好大灯(灯光),备好大石槽、大木锤桩、大灶、大蒸笼(工具);再是各家各户把制年糕的粉标好记号排好序号集中放置。到了制年糕的那几天,各家各户纷纷聚集,热闹非凡。从抟粉到蒸粉到打糕到压糕再到画红印,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其中打糕阶段最是耗费体力,一蒸笼年糕粉倒在大石槽里后,必须要经过二三十斤的大木锤桩锤几十下才能变成“年糕”。寒冬腊月,抡锤的小伙子们抡锤抡得久了,汗流浃背,干脆光上膀子,“嘿呦嘿呦”的喊起了口号。这时候,有媳妇的,媳妇开始叫:“喂喂,穿上衣服!”没媳妇的,娘亲开始叫:“儿子,别着凉啦!”有孩子的,孩子开始叫:“爸爸,给我拧一团年糕吃!”家人不在现场的,就酸里酸气地斜地里横插一句:“哎呀,媳妇心疼了!”于是,戏谑声、嬉笑声、喊号声混成一片,喜洋洋,暖烘烘,乐融融,那个打出来的年糕,要多好吃有多好吃。每每想起小时候的打糕情景,总忍不住眼眶湿润。现时吃的年糕大多是机器制作,味道也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热乎劲儿。
[讨债]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己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除夕]
除夕之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当晚乃是孩子最乐之日,因为可以拿红包。工作的,要给年迈长辈、晚辈以及尚未工作的同辈发红包。笔者家里已经四代同堂,那个热闹劲儿,可想而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摸黑上山,往附近山上的庙中争烧“头香”。
[走亲戚]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备干果、水果若干,常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江浙人喜喝绿茶,但绿茶又性寒,所以待客喝茶往往会在绿茶中加些冰糖。亲戚间每家每户轮流待饭。亲戚朋友约一时间去某家,当家待饭,全由自己下厨做菜。菜式相当精彩,甲鱼、鳗鱼、河虾、海蟹、鸡鸭鱼肉、各色菜蔬、各种鱼类,黄的、绿的、白的、黑的,干的、水的,香喷喷,热腾腾,火辣辣,看得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吃得人腰圆肚胀大饱口福。一轮吃下来,脸整个圆了一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