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是磁头伸出周期计数,也就是load/unload cycle。简单来说,Load/Unload技术有点像老式的点唱机,当盘片转速降低无法再产生空气薄膜的时候,就将磁臂以及磁头旋转一下,停靠到磁盘旁边的一个小斜坡上。这样就完全避免了磁头与盘片的直接接触。
总体来说,Load/Unload技术是有利的,比如可以提高硬盘的可靠性:硬盘遭到撞击的时候磁头不会划伤盘面;可以提高硬盘的面密度。
扩展资料
硬盘的性能指标:
一、容量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二、转速
转速(Rotation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1
C1是磁头伸出周期计数,也就是load/unload cycle。简单来说,Load/Unload技术有点像老式来的点唱机,当盘片转速降低无法再产生空气薄膜的时候,就将磁臂以及磁头旋转一下,停靠到磁盘旁边的一个小斜坡上。这样就完全避免了磁头与盘片的直接接触。
总体来说,Load/Unload技术是有利的,比如可以提高硬盘的可靠性:硬盘遭到撞击的时候磁头不会划伤盘面;可以提高硬盘的面密度:不再需要对盘片表面做特殊的处理,可以提供平滑的盘面;以及可以有效地降低功耗:低功耗的程序可以通过多次请求Load/Unload来减少盘片的旋转时间,或者设置旋转超时时间(spindowntimeout)来让磁头定期的做Load/Unload等等。
扩展资料:
(在HDtune,everest或者CrystalDiskInfo都可以看到C1值)大家都知道,硬盘的数据传输是通过磁头读写磁盘上的数据来完成的。在工作过程中,磁头并不与磁盘的盘面直接接触,两者之间有一层很薄的空气薄膜,这层空气薄膜是由于磁盘的高速旋转产生的。
但是随着人们对于硬盘传输速度和硬盘容量需求的不断增加,制造商需要不断提高硬盘的面密度,同时要求盘片表面尽可能地平滑,这无疑与之前采用的技术产生了冲突,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硬盘制造商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替代之前采用的磁头直接接触盘面的行为。这时IBM的工程师们提出了一种叫做Load/Unload的技术。
C1是SMART里代码为C1的一个参数,称为“磁头加载/卸载次数”(Load/Unload Cycle Count, LCC),这个参数的数据值统计的就是磁头加载/卸载的次数。
硬盘工作时,当盘片转速达到额定值后,寻道电机带动磁头臂从起始位置(盘片外侧的停靠区)向内旋转一个角度,使磁头移动到盘片的半径以内,并根据操作指令在盘片表面左右摆动,进行寻道及读写操作。一般来说,当硬盘不需要读写数据时,磁头依然会停留在盘片范围内,也就是先前读写的磁道上方,等待下一个寻道操作。只有当机器睡眠、关闭硬盘待机或关机时,磁头才会复位,即返回到盘片外侧的停靠区。磁头臂从离开起始位置到返回起始位置这个过程就称为磁头的加载/卸载,每经过这样一个循环,C1的数据值就会加1。因此,SMART参数C1的数据值应当与04或0C的数据值相近(04与0C在SMART参数里分别表示“硬盘启动/停止次数”与“电源通断次数”)。
但是要将磁头保持在盘片上方,寻道电机就必须持续通以电流,因此不少2.5英寸硬盘为了节能,就让磁头在闲置一段时间后复位,即返回到盘片外侧的停靠区。这样做一则可以减少寻道电机的耗电,减轻发热;二则可以降低硬盘受到震动导致磁头触碰盘片的概率,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硬盘的作用。采用这个技术的硬盘每当空闲一段时间(大约30秒~几分钟,由制造商设定)后,磁头就会复位,使C1的数据值加1,因而许多2.5英寸移动硬盘的C1数据值会明显大于04或0C的数据值。
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西部数据公司将该技术用到了部分3.5英寸硬盘上,并且将闲置时间缩短到了8秒甚至4秒,结果就出现了C1的数据值迅速增长的情况,使得以前只出现在笔记本硬盘上的“C1值数倍于04值”,变成了台式机硬盘的“C1值数十倍于04值”。
根据西部数据的官方产品手册描述,3.5英寸台式机内置硬盘的磁头加载/卸载寿命为30万次。据国外一些使用者推算,这使得硬盘的磁头加载/卸载次数会在约两三年内就达到30万次,因而纷纷致电西部数据要求解释这一问题。对此,西部数据表示:这一设计意图是为了降低功耗,尽量关闭不必要的耗电设备,从而节省大量电能,西部数据将其称为 Idle3 模式。而某些软件、应用程序及操作系统并未能与低功耗硬盘相配合施行优化,仍然在空闲时频繁的访问硬盘,大大影响了西部数据环保硬盘的节电效果,也使得磁头加载/卸载的计数大为增加。
同时,西部数据还指出,即使磁头加载/卸载的次数增加,但仍然在安全范围之内,因为现在磁头加载/卸载的设计寿命已经是一百万次了,只不过尚未正式提交SMART使其以一百万次作为新的计算基准,因而SMART的C1参数仍以当前数据值进行寿命计算并提出警告并不意味着硬盘有问题。
西部数据还建议用户优化自己使用的软件、应用程序及操作系统,使其在空闲时至少间隔5分钟以上才访问一次硬盘,而不是每10~30秒就要访问硬盘,同时还针对Linux用户列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命令。对于希望能修改 Idle3 模式,从而延长磁头闲置时间的用户,西部数据提供了一个小工具 RE2GP Idle Mode Update Utility ,用以修改磁头闲置时间,程序版本是 V1.05,适用的硬盘有 WD20EADS,WD20EARS,WD15EADS,WD15EARS,WD10EADS,WD10EARS,WD8000AARS,WD7500AADS,WD7500AARS,WD6400AADS,WD6400AARS,WD5000AADS,WD5000AARS。不过西部数据同时指出,延长磁头闲置时间的做法将使硬盘的节能效果大打折扣。
下载的小工具是一个压缩包,只能在纯DOS环境下运行,因此解压缩后要将其中的 wdidle3.exe 文件复制到可引导DOS的启动设备如软盘、光盘、U盘的根目录下,如果您的主板支持从U盘引导的话,用一个小容量如64M的U盘制作一个专用的可引导DOS的启动盘(其实就是Windows98的启动盘)当然是最方便可靠的。
使用这个小工具前先关闭计算机,将机器中不需要进行处理的硬盘拔下,仅保留需要修改 Idle3 模式的硬盘,然后修改BIOS里的启动顺序,使其从U盘引导。重新开机进入DOS环境后,运行 wdidle3.exe /R 查看当前的硬盘型号与闲置时间值,如果显示的时间值是4秒或8秒,那就输入 wdidle3.exe /S300,这个命令将把闲置时间设为300秒,这也是能够设置的最长延时了。输入 wdidle3.exe /S300 后回车,程序会提示正在更新,待提示更新完成后可以再次运行 wdidle3.exe /R 来查看闲置时间是否已修改。如无问题,关机拔下U盘,将其它硬盘恢复原状,开机进入BIOS恢复您原来的启动顺序后重启即可。
注:虽然 wdidle3.exe /D 是禁用 idle3 模式的命令,但西部数据指出该命令对于以上列出的这些新型节能硬盘是无效的,换言之,这些硬盘的 Idle3 模式不可能被关闭,只能把闲置时间延长到5分钟。
提示:这个修改 Idle3 模式的操作与您的硬盘当前处于IDE模式还是AHCI模式无关,也与硬盘的分区无关,但仍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1)设置将会应用于机器中挂接的所有硬盘,请在操作前务必拔除不希望应用该设置的硬盘以及其他厂家的硬盘。
2)更新过程大约需要两分钟,此时且勿断电,否则将导致硬盘无法修复的故障及不可挽回的数据丢失。
近期发现很多朋友对于西数绿盘C1数过高有疑惑,且很多媒体将其称为“C1门”,并且以讹传讹,搞得用绿盘的朋友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关于绿盘C1数值大家完全不必放在心上。
西数绿盘的最大特色是低功耗和低噪音。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功耗,西数在绿盘上采用了IntelliPark技术,该技术可以让磁头在闲置的时候自动归位到加载坡上。而C1就是记录磁头加载/卸载的次数。其实IntelliPark技术在西数绝大多数硬盘上都有应用,只是在绿盘上IntelliPark设置的时间周期较短,所以才出现短期内C1数暴增的情况。网上有建议用wdidle这个工具来disable timer关掉这个功能。而实际上这个脱裤子放屁一样,自欺欺人而已(请原谅我用这类不雅语句,因为我是个粗人)。更有所谓的C1数达到30W次硬盘就会报废的“高论”将不少朋友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硬盘故障如IBM玻璃盘、希捷固件门事件,大多发生在新技术首次应用或硬盘规格大幅度改进的新产品上。而西数绿盘相对来说已经属于比较成熟的产品,出现技术性缺陷的可能非常小。西数也不会在“C1门”爆出这么久也没有任何表态的。
购买绿盘的消费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来做数据仓库,一类是因为绿盘便宜。很多商家在面对不懂硬件的客户时也喜欢卖绿盘,相对可以多赚点钱。后者作为大部分的绿盘使用者,通常对电源也没什么讲究。低功率、劣质电源的使用是造成硬盘提前报废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大家可以留意观察一下。
总之,没买绿盘的朋友不要因为C1事件而对绿盘有所顾忌,毕竟绿盘还是非常适合普通家庭用户的。已经用了绿盘的朋友,更不要自己吓自己,整天拿出HDTURN之类的软件来刺激自己的神经。电脑买来是用的,不是拿来给自己找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