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 600字 急! 谢谢

2025-02-21 18:32: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自我开始读《诗经》,就一直在寻觅,寻觅可以表达心中感受的语言,却久久求之不得。无意间听得萨松的诗,心中悸动了一下。诗三百,大多简短,却弥漫着清新和隽永。它们都似种在我心中的蔷薇,慢慢积郁的情感又如长大的猛虎,我不敢轻易放它出来,怕它不识轻重伤了细弱的蔷薇。
可终是抵不住诱惑,不曾想,它竟懂得细嗅。
小心地游走在蔷薇园里,轻嗅其芳,独自体味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诗经就是民歌,而民歌一旦不再被人传唱,就容易被遗忘。其实它们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的疏离而难以触碰。青年们追求心仪的女孩时更多是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而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现在人们表达思念也不需要吟唱什么,只要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那些或朴实或清雅的文字,已被遗落在了水之湄,变得朦胧而迷离。
初识《诗经》不是因为《关雎》也不是因为《蒹葭》。而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与我归说。”蜉蝣的生命很短暂,日出而生,日落而逝。那么是否曾在某个黄昏,一只蜉蝣低低地伏在水面上,感受生命随着太阳金色的光芒一起化为粉末。低泣着:身上的麻衣似白雪,心中的忧伤呀,何处是我们的落脚地!
还记得在《赤壁赋》中苏轼曾生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而在千年的岁月里,沉淀下来的能称之为沧海一粟的人也仅是一小部分,很多生命卑微的还不如沧海一粟。缘起缘灭间,不留一丝痕迹。
《桃夭》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而模糊的,那一树的繁花,轮廓并不鲜明。只因“灼灼”到极致,缭乱了赏花人的眼。
桃之夭夭,是在无声的岁月里,独自盛开的芳华,自此岁月便有了声与色。就在这样明朗的岁月里啊,姑娘出嫁了,欢欢喜喜地进了夫家的门。然而跨越千年的风吹过,落花似雨,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徒留我一人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