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是在赶论文吧!!!!
自己上网找找 东西很多的...
我国的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一直高速增长,我们的收入也在高速增长。我们过去苦苦积攒的钱,在将来看来可能只是一年甚至一个月的收入,那时看来,你会不会觉得坚持储蓄是一种错误呢?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资产投资的重要性,可是却基本停留在“搏傻”的阶段,例如股民在市场疯狂的时候惟恐错过了机会,重仓投资股票;房奴眼看着房价拼命上涨惟恐将来买不到房子,高额贷款购房……
既然选择了资产投资,起码应该对投资项目有所理解,那么投资是怎么一回事呢?投资收益率和GDP增长率有什么关系呢?
以股票投资为例:
股票对应的是上市公司的生产资料。在成熟规范的证券市场里,公司以上市发放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用来开发新的项目,募集的资金转化成新项目的生产资料。在新项目投入运营、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资料自然就越来越多,那么它所对应的股票的价值就因此逐渐增加,股票的价格随价值波动,所以该股票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
GDP增长率快的时候,社会企业整体的效益就一定是非常好的,上市公司是由其中的优质企业构成,那么理所应当有良好的业绩和成长性,股票价值也就得到提升。可见,GDP的增长率与优质股票的价值增长速度密切相关。
以房地产投资为例:
住房商品房化已经非常普及了。此后,房地产的需求体现在人口城市化进程上。排除炒作因素,农村人口进城市将成为城市房地产的主要需求。
当前城市的房价让城里人望而却步,更何况是农村的人。但是,价格却高的有理,因为在GDP高速增长的预期下,老百姓也会越来越有钱,那么现在看起来很贵的房子在将来看来,价格不算高。更何况目前商品房市场刚放开,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以收藏品投资为例:
俗话说乱世收金银,盛世藏古董。盛世为什么藏古董是不好理解的。盛世,也就是GDP高速增长的时期,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消费升级,同时也越来越宽余,可以用来投资古董等奢侈品的资金占收入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而古董的数量是有限的,追逐的资金却大幅增加,那么古董值钱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GDP高速增长的预期下,多种投资渠道都会因此有高的收益预期,所以GDP持续稳健快速增长是我们选择资产投资的理由,在这个角度看,GDP突然增速大幅减慢并长期延续才是可怕的。
1、GDP增长与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有着成正比的关系。
2、GDP增长影响以下百姓生活的大变迁:
鼓起来的“钱袋子”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创造的新名词“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而如今,在中国家庭里,特别是在城镇家庭里,“万元户”实在是太普通了。
在农村,1990年至2001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在城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国家先后7次提高工资,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为突出地反映在储蓄存款的变化。198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刚过5000亿元。目前已超过8万亿元。
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过去,中国人见面的常用口头语是“吃了吗?”但现在中国人越来越远离围绕吃、穿辛勤劳作的单调生活,日子不但过得殷实,而且越来越丰富多彩。
恩格尔系数,即过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以判断国民生活水平的国际指标。199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54.2%和58.8%。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进入小康水平。2001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又分别降到37.9%和47.7%。
大起来的住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过去,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有着太多的旧房、筒子楼、危房。过去的13年里,危房改造工程、安居工程的实施,使不少人喜迁新居;住房制度改革,激活了房产业一潭死水。老百姓的住房大了,心情舒畅了。
20世纪90年代初,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为17.8平方米。目前,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农村达到25平方米。与此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电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
精起来的饮食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副食的消费量在攀升,中国人吃得越来越科学。特别是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已经摆脱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消费方式,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疗效、方便等集约消费方式转变。
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45公斤,下降到90年代末的88公斤;农村人口则由260公斤,下降到250公斤。另一方面,肉类、家禽、鲜蛋、水产品、植物油的消费量成倍增长。居民营养摄取渠道上,来自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比重明显提高,膳食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高起来的文化程度
今天,不仅大学生越来越多,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也明显增多,中国人受教育的程度在快速提高。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的升学率从1990年的74.6%上升到2001年的95.5%。从1990年到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由60.9万人增加到268.3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从3.4%提高到12%。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
快起来的通信方式
十多年前,写封家信,是大多数中国人与亲人的交流方式。奢侈一点,到邮电部门打个长途电话。今天,人们的通信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便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迅速缩短。
到今年7月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突破2亿户,位居世界第二。1988年我国刚刚开通移动电话业务,到今天手机的用户数达到1.8亿户,雄居世界榜首。现在我国平均每周至少上网1小时的公民已经超过4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三位。
热起来的假日旅游
13年前的中国人,节假日要么呆在家里,要么走亲串友。而今天,一到“黄金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游人如织。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新时尚。
198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只有2.4亿人次。到2001年,达到7.8亿人次。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1年,达到1213万人次。广大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加。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比1995年增长167.6%。
长起来的人均寿命
2002年6月18日,四川乐山五通桥区116岁的杜品华拿到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办法的“最长寿的人”证书,正式成为世界上最长寿老人。“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一句古语。而今天,70岁的寿命,已经是平常的事情。社会安定,营养、保健、医疗等水平的提高,使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
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0年提高2.85岁,已达71.4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
多起来的私人轿车
中国是个自行车的国度。13年前,没有多少人敢奢望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13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这个过去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1998年开始,我国个人购车比例已经超过50%。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达到100多辆。我国个人汽车保有量从1990年的81.6万辆增加到1999年的534万辆,年均增长33.2%,远高于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个人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从15%左右上升到40%左右。
靓起来的衣着服饰
中华大地上涌动的姹紫嫣红时装潮,正是人民生活质量的生动写照。“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中老年青睐中高档服装,年轻一代追逐时装潮流。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专卖店琳琅满目,市场上国际名品比比皆是,“T”字台上的风采隔日便成为街头时尚。
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常用“西装革履”来形容穿得好。如今,西服、皮鞋在我国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全国有88.7%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嘛、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尽管衣着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遗志处在上升的趋势,十多年来平均每年的增长量都在10%左右。成衣消费率从1995年的84.4%上升为2000年的93.6%,上升了8.8个百分点。
——《焦点》2002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