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侠有“江湖人”,没有江湖中人,近代的武侠有“江湖中人”,其江湖是“武林”的意思。
“江湖”用于江湖好汉早见于“水浒传”。
见《水浒传》第十四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吴用又说道:“你们三个敢上梁山泊捉这夥贼么?”阮小七道:“便捉的他们,那里去请赏,也吃江湖上好汉们笑话。”吴用道:“小生短见,假如你们怨恨打鱼不得,也去那里撞筹,却不是好。”
(以下摘自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60926/)
江湖是江湖人的江湖。可江湖人是不一样的。新派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体系已经十分严密成熟,侠客或魔头都是职业化的。水浒中的江湖要朴质自然得多,也更接近于真实意义上的江湖。好汉并不都是专业的,鲁达、杨志就都是军官兼职好汉。当然等他们落草之后,舍此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专心致志地做好汉了。水浒中的江湖是什么样子呢?江湖是个隐性社会,水浒描写江湖,也并不是开始就全盘托出的。茅盾在评价水浒人物描写时说“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中的江湖大抵也是这种写法,由远及近,读者从一无所知到渐渐了解江湖的大致面貌。不过江湖只是人物生存发展的背景,也许作者并未着意刻画,只是在描摹人物过程中,江湖的影象自然也就在读者心中跃然而出了。
水浒中的主要人物,首先提到与江湖有瓜葛的,可说是高俅,书中说他是“破落户”,“只好刺枪使棒”,这样一种喜好作风就符合江湖人物的特征,不过高俅很快升官发财,等到他升作殿帅之后,就成为官场人物,从而也就脱离江湖生活了。另外,高俅即使长期在江湖上,恐怕也不会混得太开,球踢得好,武功也似乎是花架子,而且气度小,这都是明显的缺点。所以就只能去做帮闲了。接着出场的王进,武功高强,结交也还广泛,行径有君子之风,只是出场不久便消隐了,因此可以略过不谈。而王进没有进入江湖正传,实在是江湖的损失。由王进引出的史进,则可以算是比较纯粹的江湖人物了。虽然史进当时在江湖中还没有太多历练,但他跟着几位师父学艺,耳濡目染,已经学到不少江湖作态,这些知识也为他日后闯荡江湖奠定了基础。少华山的几位头领要借粮,路过史进庄上,因此两方顿起纠葛。少华山的强人,当然是不折不扣的江湖人物。史进与少华山几位头领的争斗结交一节,可以说是江湖故事的序幕才正刚开始。从中已可瞥见江湖的一些独特行径。譬如做好汉要同死同生,格外地讲义气。占山为王了也要吃饭,自己不从事耕种,只好靠抢劫为生。不过说法要委婉得多,去官府抢粮,要名之曰借。其后的鲁达拳打镇关西、林冲雪夜上梁山,七雄智取生辰纲、武松醉打蒋门神等,这些人物是江湖真正的精英,有了他们,水浒才成其为水浒,江湖才熠熠生辉。各位好汉逐次出场,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江湖故事逐渐进入高潮,,读者也才了解到江湖中的种种波谲云诡,是非情仇。
书中也多次提到江湖二字,有的是作者叙述,有的是出自书中人物之口,这在书中隐隐也是一条线索,好汉们是拴在上面的明珠,“一拽之下,通体皆动”,才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精彩。从中可以更近切地了解江湖的许多知识掌故。
水浒中的江湖,是个松散结构,江湖人“各扫门前雪”,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盟主统一指挥。其实在太平社会,江湖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生存空间也是狭小的,所谓“四海之滨,莫非王土”。当聚众造反之后,这样一种人物和行为方式,才凸显在民众和朝廷之前。这样看,大多时候,江湖似乎是若有若无,难寻踪迹的。江湖相对于主流社会,总是似合若离,或者很多时候干脆就是杂糅在一起,不辨你我。江湖也并不专指某个地理范围,而是一种社会空间,随人而定,松散而无形,可以说,有江湖人的地方也就有了江湖。
江湖人没有领袖,却有精英,宋江、柴进、晁盖等都属于江湖的精英阶层。这样的人物出场时,每每用类似的笔调做介绍。“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最爱刺枪使棒”,江湖好汉一般不事生产,居无定所,四处流离,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仗义疏财”是在江湖上树立名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仗义”,“疏财”分别来看,一个强调精神,一个是指物质上的。想做江湖领袖,必须两手都要硬。两者也是联系密切,互为表里的。好汉投奔过来,除了关爱有加,大把大把的金银也是不能吝惜的。宋江晁盖等人能名满江湖,就是因为特别讲义气,肯施财。
江湖人流动性很大,没有互相之间的帮助是很难生存的,义气实际上是作为群体自发形成的保护机制。所以他们喜欢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江湖人见面,互相提到江湖中的身份,“江湖上多闻大名”,无形中就亲近了不少,有时还可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有名望的江湖好汉,在江湖中更是如鱼得水,宋江每每遇险,一提自己的名号,就立刻化险为夷了。反过来,如违反这个规则,因为私利而火并,那就要吃“江湖好汉的笑话”了。
成为精英,还要会些武功,不用太高,但要懂得门道。宋江、吴用等,虽然不以此显名于江湖,但他们都是有些功夫的。江湖险恶,武功也是好汉们防身护体,成名立万,随时要倚赖的。好汉们对武功一般比较痴迷。江湖上会面,谈论的一个核心话题就是“说些枪法,较量些拳棒”。林冲获得一把宝刀,“”当晚不落手地看了一回”,“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对武功钻研的款款深情令人心动。
江湖人的成分复杂,流民居多,身份几乎遍及各种职业行当。打虎将李忠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刘唐投奔晁盖时说“小人自幼飘荡江湖,…曾见山东、河北做私商的,多曾来投奔哥哥”。菜园子张青向武松介绍有三种人不害,“第二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
使枪棒卖药的,妓女,做私商的,这些职业流动性都很大,从事这些行当的都可以称为江湖人。当然这只是上面引文提到的,水浒中的江湖人物,涉及到的阶层和行当非常广泛。典型的江湖人的行当还包括各种流动商贩及手工艺人等。梁山泊好汉中,出身商贩的有十三人,手工艺者有六人,比例不算小。另外许多相对稳定的阶层也藏龙卧虎,他们也属于江湖人物。比如阮氏三雄是渔民,柴进是官僚贵族,李应、卢俊义、西门庆等是富商大户,宋江是胥吏,鲁达、林冲是军官,公孙胜是道家。这些人物多是喜欢和江湖好汉结交,与江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官僚、富商地主在主流社会也有比较高的地位,这样的社会背景对他们在江湖的名望上也很有帮助。不过水浒中的江湖还只是主流社会的附庸,并不被统治阶层承认,只是主流社会殿堂后面的阴影,有天然的自卑心理。一般人若从稳定的社会身份沦落为流民,是不情愿的,落草为寇,更是视为有辱清白的事情。
江湖作为与主流社会相对立的存在,具有很强的反社会的色彩。张青所说不可坏的三等人中,第三是各处犯罪流配的,“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切不可坏他”。张青和武松说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都是些“杀人放火的事”。就可看出江湖好汉多有扰乱社会、作奸犯科的行径。梁山的几个主要人物宋江、鲁达、武松、林冲就都有命案在手,杀人放火可谓是轻车熟路,最终才不得不“逼上”梁山。只是在水浒中,水浒英雄是正面形象,所杀之人多是恶霸贪官娼妇,当然有该杀的理由,偶尔伤及无辜,略述几笔就带过去了,于“替天行道”大局无碍。当然对于主流社会来说,江湖是很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应该严加管制的。
主流社会和江湖因此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比如宋江只是个小小的胥吏,但在江湖上名望很高。所以江湖人大都有两副面孔,一副是主流社会上的,一副是江湖的。不同场合他们的行为语言也是不一样的。即便主流社会的某些显贵,也可能会脚踩两只船,刻意培养江湖资本,一旦有变则可为我所用。
新派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洋洋大观,自成体系,有比较多的文人加工和想象成分。如同化妆美女,虽楚楚动人,魅力万千,但缺少自然之态。水浒中则有更多的江湖原生态内容。更象山里姑娘,淳朴自然,“一曲山歌抵万金”。武侠小说只能当作故事或寓言,而水浒则借江湖展现出一副宋元民俗画卷,可以作为社会史研究的辅助材料。
话说回来,水浒中的江湖大概也是偏于理想主义的,不能与真实的江湖等同。连阔如写过一本《江湖丛谈》,其中叙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江湖状态。时代和水浒相比,当然相差很远,但江湖的本质的一些内容想来不会有太大改变,以今例古,未为不可。《江湖丛谈》里面的江湖有更浓厚的世俗气息。江湖人物并不一定要会武把式,而是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江湖人的所思所想,也主要限于财米油盐,日常算计。江湖人是要讲义气的,不过不象水浒那样极力渲染。其实象宋江晁盖那样,“仗义疏财”,一出手就是十两百两银子,在现实生活中应是极为少见的。真实的江湖更应该是日常的,世俗的,充满市井气的。而水浒则是豪杰土匪的江湖,以杀人放火为主业的。
可以想象的是,水浒是由宋元话本加工而成书,随着刻画水浒英雄的需要,江湖也不免做了很多艺术加工,从而带有虚拟性。这个角度讲,水浒也可看作英雄侠义小说的发轫之作。水浒影响所及,有清一代帮会大盛,模仿水浒英雄结义的形式很普遍。真实的江湖的自身演绎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小说创作,其后也才有新派武侠小说登峰造极的江湖模型出现。小说与人世,虚拟与现实,相互作用如此,不免让人有似幻似真,江湖如梦的感慨了。
参考资料:http://www.douban.com/review/1060926
其实这些都是小说上的啦
吕洞宾,原名吕岩,故乡在河中府永乐镇(今山西永济县)。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土,当过地方官吏。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死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就想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张三丰年幼时教他学习道教经书的启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中年时与他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这样,不仅自己出自低微,而且所跟随的这三位道士也皆不见于经传,在社会上影响很小,收不到惊世骇俗的效果。于是,张三丰在自称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后裔的同时,还自称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后来,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事实上,陈抟是否有火龙这个弟子,还大有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道教八仙之一。亦作张果。据《唐书》记载,确有其人,本是民间的江湖术士,因民间相传逐为神仙。居山西中条山,自言生于尧时,有长生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的丈夫)不时征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则天也召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一会,他的身体腐烂发臭。武则天听后,只好作罢。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见到他。
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钟。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 ? 」张果老说:「衰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慿,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令人羞愧。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出来吗 ? 」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而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于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偈,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厨师刚要开刀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这么知道他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 ? 」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于是玄宗命人查检。果然有一个二吋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 ? 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 ? 」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张果老回山后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为他建「栖霞观」。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着一头白毛驴,日能行万里,当然这驴子也是一匹「神驴」,据说不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来,放在皮囊里。
http://bk.baidu.com/view/3252.htm
作家杨大侠笔锋划过,呈现出是时代的亮度。杨大侠会讲江湖好故事,但是故事只不过为人性提供展示躯壳的空间。杨大侠漫步在文字国度的深处,去造访浪漫的本原世界。
《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
古代江湖上有行善的,也有打家劫舍的,
可以在应用宝中下载软件,
应用宝里面有好多软件,
里面的软件都是经过质量检测的,不会对手机有危害,
不会有病毒或者木马等情况的产生,
而且也不会有死机或者闪退的情况,
可以放心下载,一般我也都在用这个应用程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