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学的硬件设施

2024-11-25 15:47:2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达到一流水平,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专用教室及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摄像机、投影仪、扫描仪、实物展示台等,为现代化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甚至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对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作为学校我们就应该牢固树立走现代化之路的教育观念,首先占领信息技术教育的阵地,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运用,变被动为主动,在信息技术的洪流淹没我们之前,掘好沟渠,修好堤坝,使之为我所用。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学校就开始思考: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切合点?
人是学校的主体,该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首先考虑到信息技术为人所用,为人服务的问题,整个领导班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第一,信息技术必须为学生服务,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第二,信息技术必须为教师服务,方便他们的工作,促进他们的成长。该校是一所老学校,之所以能在信息技术教育上取得今天的成绩,关键就在于全校上下都抱着这样的信念。下面我们就将从组织领导,硬件设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及该校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几个方面对学校这几年来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发展作一个总结。 为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该校对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严格的领导和分工。由校长杨华领导,副校长赵霞分管,由教务处具体管理,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排课。下设信息技术教研组、课件制作室、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现有专职教师1名,兼职教师3名,学历均为本科,其中中教一级1名,中教二级3名。专职管理教师1名,负责功能室的日常维护、维修、清理报损、清洁卫生等日常工作。严格执行《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维修维护登记》、《设备明细帐》、《维修、维护明细帐》、《易耗损流水帐》、《设备档案制度》。严格做好机房安全保卫工作,机房设备的防火、防盗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成教办[2002]33号《关于印发〈成都市教育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规范〉和〈成都市教育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细则〉的通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过滤有害信息,做好病毒防治工作,严格实施绿色上网工程。
该校现有网络教室两间,课件制作室一间,学生机100多台,教师用机20多台,所有学生机和教师机均接入宽带网。全校25个班,全都配有投影仪、电视机、校园广播等设备。 学生是信息技术所要服务的第一个对象,因此对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该校十分重视,学校现有教学班25个,三个年级均严格按照《中小学信精细发展创名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初一年级为《信息技术基础》,初二、初三年级为《网络基础》,每个年级周课时均为两节。信息技术教研组也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到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力求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资料查询,在互联网上发表个人见解甚至制作个人网页。
该校现有信息技术教师3名,这几位老师积极肯学,同时学校也为他们创造条件外出学习,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很快,已经能很好地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信息技术教研组的4位专职和兼职老师,已有10多篇论文在各级评选中获奖。在首届“武侯杯”中学生信息技能竞赛中,该校荣获团体二等奖。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师服务的宗旨,促进教师在信息技术时代的进步,更大限度地发挥该校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现代教育意识,该校还十分注重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多次聘请专家来为老师们开办讲座,同时,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优势,对老师们进行指导,对部分老教师甚至进行手把手的传授,如今学校的每位教师都能运用互联网查阅资料,运用各种软件制作课件,教师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更丰富多彩了。老师门真正找到了信息技术的乐趣,也就提高了深入钻研的热情。相当一部分教师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及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校参加了成都市“九五”第三批教育科研课改《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区域应用的实践与研究》。近两年,就有30余人次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名次,有20余篇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专业论文获得各类比赛的名次。
学校还成立了校园广播系统,建立了校园网站,对学校在办学宗旨、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宣传,还创设了师生论坛,对学校以及社会新近出现的热点问题,在师生中展开讨论,创下了很高的点击率。学校的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教研室、办公室甚至各个年级、班级都对各种资源进行了微机化管理。该校引进“紫晶文挡管理系统”对学校档案进行了科学化的管理,在武侯区教育局组织的检查中,被评为优秀。这些都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促进了学校资源的共享。